愚以为可以絮叨的方式就是这样慵懒地趴在靠枕上,享受着夏日凉风,听着外面吵杂的声音,却依旧可以安安静静地写点什么。
每天都会有很多事在充斥着自己平淡的日子,我还是那么一个敏感的人,喜怒哀乐全溢于言表。
早上和老大去学习路上,遇一大姐在一石凳上伤心哭泣,旁边的大哥默默陪伴。我的心有种冲击:近五十的年纪,是什么样的事能让她在公众场合那么伤心。唏嘘……
下课回来路上和老乡大家一起去生鲜超市,大姐准备买西瓜,指定要那一半的一半,可是卖瓜的说那一半有伤不能对半分了,老乡大姐问了三遍,卖瓜的讲了三遍,结果是大姐生气不买了,卖瓜的不屑的说“外地人啥也不是。”
英语课上,听写单词时有个小姑娘写得又快又好,我家那个是又慢又少。背英语对话时,听写厉害的姑娘不会,我家那个却成了最好。一直以来那姑娘是写为强项,我家的是读为强项。这难道真的是各有所长吗?我想也不是,只是个人喜好不一。而我更明白学习路上不能懒惰。
今天正式给老二“卸”尿不湿,一天表现还好,除却我和孩子奶奶看得紧一点,还有就是小家伙给暗号。比如要拉臭臭,他摸着自己屁股说“消防员要拉大便,我不拉。”然后一把,真拉臭臭。小便也是会先捂着自己下边,然后“消防员尿尿,我不尿。”每次完毕后都给我讲“很久以前,有个消防员……”。我现在很喜欢听小家伙说话:比如“吃饭的时间到了”,“看朵拉的时间到了。”,“咱们一起分享吃吧”,“不给你了,妈妈说吃多了不行。”,“别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晚安,我爱爸爸妈妈、哥哥”,“我最爱……”,“我最喜欢……”,“这衣服真漂亮,妈妈穿上像大姑娘。”……
今天又参与“爱国”讨论。其实这个范畴太广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老百姓来说,“爱国”很简单:经营好自己的家就是爱国。夫妻有正确三观标准,教育孩子有正向的三观取向,有正确的言论和行动指导。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父母画什么就是什么。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告诉他们西方文化咱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学好用好,文明礼仪,重视好家规就是很好的在爱国。口号这东西应该是先做再喊才有说服力。
任何一个集体,都会存在不同的声音,形成一个小社会。简书也如此,所以正视所有问题,优与劣自然会见分享。我始终相信“人间正道是沧桑”,“做人要厚道。”
真是期待一气呵成的写作感觉,可惜很难有机会,还是这样写吧,总会好的。因为文字是我的精神食粮。
眼朦胧
困意袭
劝伊人
去休息
PS:今天建党,也是香港回归二十年。时间原来如此快,想念那个“一国两制”的伟人。最后致敬所有为“家”而“战”的亲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