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在他生命的中间部分,在他的正午时分,却要面临着自己生命早晨时期的使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辈子一定要写一部长篇巨作。
这本书展示了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的整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有悲壮的个人自传色彩,核心地讲述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所想,也让作家背后的写作故事,从幕后到台前。
“一个作家不仅仅是为了取悦当代,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时代”。路遥是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也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写法,甚至有点粗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各种新兴流派兴起的时候,他说“一个作家,不能轻易地被新的文学风潮所席卷”,也说出,“问题不在于用什么方法创作,而在于作家如何克服思想和创作的平庸”,《平凡的世界》在写作方法来说是平庸的,甚至语言也算不上多么优美,但是它所反映出来的现象却具有平淡中的历史感,正如路遥自己所坚持的原则:作家的最大才智应该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撼的巨大内容。
写作《平凡的世界》的六年中,是路遥生命最后的辉煌时刻,也恰恰是这六年彻底把路遥的身体拉垮了。写作长篇小说绝不是许多人眼中的艺术行为,而是一项酷刑,写作第一部时路遥来到了一座煤矿,每天需要铁一般地固定任务量,长年待在一个工作间里不与别人接触,不肯见客,前三天没有写出一个字。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度怀疑自己“算个什么东西,竟敢有这样的念头,敢写这么一部百万字的小说”。写作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复存在,每天中午起床,然后一直工作到凌晨两点,生命仿佛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成机器人性质……在写完第二部的初稿后,路遥得了一场大病,几乎没有力气只能枕着一本书趴在桌子上抄二稿,到了后来,呼吸困难、肺部堵塞,好像快要接触到了死亡,路遥终于害怕了,他以为自己“死”前是要回到归宿地的,于是就回到了榆林,在那里路遥得救于一位老中医,渐渐治好了自己的病,可是自己的身体仍然不足以支撑第三部的写作,他想起了曹雪芹,想起了柳青,路遥不想留下遗憾,仿佛这是命运的安排,让他有机会完成这本书,这将是一次带着镣铐的奔跑,当路遥说出,“只要能够让我最后冲过终点,那么就算永远倒下,也可以安然闭目了”时,全书就到达了高潮部分,这是路遥的写作史上一个悲壮的环节,也是全书最能够体现一个作家的精神之在。在很大意义上,路遥已经不纯粹是在完成一部书,而是在完成自己的人生。
用他自己来说,这是“无可逃避的责任”,的确,把自己的大好青春年华全部投入到这部小说中,而这部小说的未来却处于未知,这就像把一个赌徒将所有的赌注全部压在一个没有任何把握的牌局上,稍有不慎就会一无所得,可是——这没得选,这正是命运的题旨所在,当面临着自己灵魂的拷问时,路遥没有选择。
最终写完全书结局后,路遥几乎是下意识地把用了六年的圆珠笔一下从窗子扔了出去,对于他来说,已经不在意作品的好坏以及他人会有的评价了,完成本身就代表着好。
“无论是作家还是科学家,在最富创造力的黄金年华,都必须争分夺秒地完成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工作。”这是“早晨从中午开始”的要义,写作《平凡的世界》前的路遥,拥有一定的名气,尚还有健康的身体,有创造力,属于写作的巅峰时刻。正是在这样的正午,才有机会去完成早晨时稚嫩想法,才能够全力以赴地朝着那个方向奔跑,就算死了也不后悔,“把理想变为现实,这就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在路遥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全力以赴地在完成自己少年时的一个偶然想法,作出了牺牲和奉献,路遥不仅仅是在展示,一个作家需要怎样的职业素养和怎样工作,也许更多是在给每一个像他一样的普通人,展现了什么是“命运”,什么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