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这个成语相比大家念过初中的话都应该晓得。其出自《论语》,大概是想劝说大家莫着急,着急也不顶用。但在老人家那个时代,因为着急反而耽误了什么事,可能一般只能赖自己。这里应该是要举个例子的,但一是我也没生活在那个年代,二是就算举了例子也未必有代表性,所以就继续了。
生活在北京的朋友应该很了解北京的交通。就算你没有生活在北京,大概可以联想一下每年入冬从家里掏出厚被子的过程。
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骑自行车上下学,单程大概半小时左右。那时候还没有共享单车,爸妈带我在店里买了一辆山地车。那时候的我就很清楚的认识到,在北京的路面上,不全是速度说了算的。经常有电动车从我身边或疾速或带着一丝鄙视慢悠悠驶过。我一颗骄傲的少年心当然不允许他们就这么超过我。但我知道,最绝妙的嘲讽不是努力收缩伸展我的股四头肌,而是在下一个红绿灯路口和他们相遇。
开车也是一样的道理。在北京开车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一副好身体和好心态。北京的路走走停停,我现在都很好奇出租车司机的脚每天要抽筋多少次。而且他们开的还是手动挡,同时增加了左脚的抽筋概率。不管堵还是不堵,变道的人总是很多。有时候哪个车在高速上一顿极限操作,绕开了几辆车奋勇向前,结果在下一个车堆里又遇到了ta。我想,大概这样的车主是想在冷漠无聊的北京车堆里自我生产一些肾上腺素,找到一丝继续在北京开车的理由吧。
还有地铁。原来上学的时候需要坐3条线坐5站地,嗯基本就是刚上车就该下车了。现在工作之后也是3条线,坐的站倒是多了。但是发现早进站不等于早出战。有时候坐上了第一辆车,换乘的车却刚刚走,等于还不如在床上多睡3分钟。比列车在面前驶过更惨的是开来一趟只下不上的车,而且一般在你出门晚了的时候总能碰到这种情况。
除了换乘还有查身份证。上班的第一天就在东直门被查了身份证。那是2号线换13号线的路上,刚下了2号线地铁需要走30级台阶左右到一个闸口平台。4、5个民警/保安模样的人就一排站在平台上,俯视着每一波从站台走上来的人。第一天上班不想给自己添堵,乖乖地交出了身份证。当然我第二天也是要上班的,当然又被查了一回。警察不仅是伸手要拦住我,身子也往我这一侧一探,就像玩丢沙包的时候你想伸手拦住沙包给自己多加一条命一样的动作。我很委屈地跟大哥讲,“我每天上班都从这走啊……”当然是不管用的。
第三次的时候发现只要从最边上绕过去,不再理直气壮地从一排大哥面前经过,人家也不会来烦你。后来想想这招还挺讲道理。每天都从那走的人肯定不想老被查,于是自然也会发现这个方法,于是不用给每个打工人脑门上贴一个“检查过”的标签就可以自动过滤掉合格的人,虽然会漏掉一丢丢部分人群。
最后是公交车。一些公交车会有“衍生车”,比如“300外”,“300快”,还有像下面这张图我坐的是“631快”。这种设计完全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而不是从乘车人角度是思考的,至少对于第一次坐某趟车的人来说。像这种“631快”直接叫“632”路不行么?车站的牌子上根本不会写快车的路线图,还得在车门口问里面的人才知道到不到要去的站。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四五六七种出行,没有一种不给自己添堵。
祝愿,在社会提速的今天,人人欲速就能速。
Image of the Week
周五晚上坐在一辆从南三环开到南五环外的公交车上。因为要走一段高速,所以里面的灯会关掉。想来北京的公交车只有像这种走高速的才会关灯吧。想起来在美国读书时坐的公交车们,晚间除了在到站的时候会亮灯之外其他时候都会关着灯。浪漫又卑微。
Quote of the Week
如果有一个想法是从中文先发展出来的,我会用英语再表达一下,在英语表达的过程当中,就会发现原来很多想法不严密,有很多东西需要解释,一解释的话,就会发现所用的概念和所指的现象之间的联系并不自明。用了一个比较模糊的词,究竟对应什么具体现象,有时候对应不上。倒过来,如果用英文形成的想法,用中文去表达之后,也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自己以为有一定创新意义的说法,用中文一说,发现其实没什么意思,没有新的见地在里头,敏锐性不够,杀伤力不足。所以中文可以检测出内容上究竟有多少新意,英文检测论证过程、定义是不是基本清楚,如果这两个都通过了,我就比较自信。
——《把自己作为方法》,项飙 吴琦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