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决策能力?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或者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会面临各种决策。不同的决策结果,有些可能会影响你一时的心情,有些可能会改变你一段时间的状态,有些可能会对你的整个人生轨迹产生影响。因此,提高决策能力是每个人都应该尝试学习的技能。
将决策描述为一种选择可能过于简单,事实上它应该是一个过程。包括:
确定问题;
确定决策标准;
为各标准分配权重;
形成备选方案;
分析备选;
选择;
实施;
评估。
这样写下来显得非常枯燥又无聊,在这我主要想说说第一点,确定问题。每个决策都始于一个问题,即现有状况与预期状况之间的不一致。但导致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会有很多,我们表面看到的某个问题就是真正的问题所在?还是某种更深层次问题的表面症状?这时候,问题的确认就是非常重要却相当不容易的,事实上很多时候它非常主观。如果你完美的解决了一个错误的问题,你会发现效果可能跟你什么也没做完全相同。我看在这点,除了依靠经验与多咨询参考意见的试错,也没什么好办法了。
决策也做不到完全理性的最佳解决方案,因此我们要寻找的,是一个可满意的方案就足够了。这就是决策标准与权重的意义。没有标准,你就永远也找不到自己满意的那个点在哪里。
根据问题出现的频度可以分为例行问题与例外问题,于是相应的,就可以把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通常我们以为决策出现问题或者需要我们大费周章讨论的都应该是非程序化决策。事实上,例行问题处理的方法规范正为例外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面对程序化决策,大部分人会依据经验习惯,工作中会将程序化决策制定出标准操作流程,以供检验修正改进。事实上,标准流程正是依据经验而来,而习惯也就是标准流程的内化。
不是每一种备选方案的结果都是确定的。结果确定时,使用标准和权重决策方案会显得一目了然。然而很多时候,结果都是有风险的,或者是不确定的。
结果有风险,是指这种方案下结果会出现各种可能性,各种可能出现的概率是可以根据经验及历史数据估算。于是各种可能的结果与它出现的概率相乘,最后总数相加,就能得到这种方案下的期望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这个期望值来做出决策。
有些决策,你甚至无法估计它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最终决策会受决策者的心理导向影响。乐观主义者会选择“大中取大法”,即所有备选方案中最好可能结果下最大的值;悲观主义者会选择“小中取大法”,即备选方案中最坏可能结果下最大的值;还有一种人,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使自己后悔值最小的“大中取小法”,即评估各种方案可能会带给自己的最大遗憾,选其中的最小值为自己的决策方案。
大部分情况下,非程序化决策都是结果有风险的或者不确定的。但是当例外的情况不断发生,处理各种例外问题也就变成了一种例行决策。事实上,能总结写出来的,就已经是一种程序化的决策方案了。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什么决策,最重要的还是要“问问自己的心”,如果你能够理解自己的感受,强烈的感觉和情感实际上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