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者:冯唐
阅读时间:2021.12.11
阅读章节:有时候“不努力”是种正确战略。选择,不仅仅是断舍离。摒弃“身心灵”,在现实中“修行”。
正文:
有时候“不努力”是种正确战略
有时候不努力是一种正确战略,对于这个观点我是不太认同的,但是作者也有作者的理由,在这里他给了3点理由,我们一一来看一下是不是能说服你呢?
第一,战略方面重要的是要认命,成功是一种偶然,天命的成分占大头。不是做大事的时候努力,做大事容易受伤。
这里作者举例说,有一首励志歌曲叫《爱拼才会赢》,歌曲里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句话让人热血沸腾,但是在战略上,这种七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是不对的。
因为曾国藩实话实说:七分在天,三分在人。现实往往是很残酷的,认清现实的残酷,的确不容易开心,但也不容易幻灭,总比犯傻强,认命是一种不得不做的正确战略。
读到这些文字,有没有触动你的一部分呢?其实我觉得有时候可能是正确的,但大部分时候,我们还需要去拼一拼,这才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我们大部分人,还没拼到无能为力,拼到靠天的程度。
第二,从战术的角度,有时候需要你收敛。这里作者说,你的努力如果涉及别人,有的时候你可以尽100%甚至120%的努力,但多数情况下尽80%~90%的努力就可以了,为什么?
1.如果你有太强的目的性,很有可能遭到别人的反感。
这里作者举的例子是别人找他签名的例子,就是如果每一个人都让他去签名,会把他一天的时间都挤掉。那他就做不成别的事情了。
我觉得这个例子也很恰当,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可能认为:你就给我签个字,这有什么难的。但我们忽略了,如果每一个人都这么想,对当事人造成的结果,就是每一天也只能去做这些事情了。
2.你有可能因为跑得太快,遭到别人的妒忌。
这里作者举的例子是,他在美国一个大型的医疗器械厂做暑期实习的期间,当时因为他很年轻,会做得很快,然后团队的人因为没有那么努力,所以就会遭到团队人的抵制。
因为当时的组长告诉他,可以工作慢一点,不要那么着急,如果你太着急了,就需要其他人配合你,所以一个团队里光你一个人努力是没有用的。
以上这两个例子我觉得有代表性,但是有也有局限性,因为作者的这两个亲身经历,大部分人可能遇不到,但是如果一旦遇到了,就以参考作者的做法,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3.长期过分努力做事,会遭到非常严重的抵抗。
这里作者举例是,他们讨论问题激烈的时候,同通常赢的一方,会在第2天甚至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遭到大家的抵制。所以他就会采取的一个妥协的方案,无论讨论什么事情,到晚上12点必须停,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洗个热水澡,睡觉,第2天再讨论,而神奇的是,第2天80%的问题都可以达成一致。
这里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应收款,应收款通常是1~3个月才付钱,如果你追的太急,你三天就把应收款追回来了,如果长期下去,对方是不是会选择一个追应收款追的不那么急的,可以允许他三个月的时间去付款的这样一个厂家呢?
感觉这一条里的两个例子都很有代表性,都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启发我们要去考虑对方的处境,要达成一种共赢。
第三点,不着急,缓称王,是一种正确的态度。
曾国藩说:“不慌不忙,严苛后进向后,必有一番回甘滋味出来。”
别着急,别慌张,你把小河填满,小河满了自然会慢慢汇成大河,然后大河奔向大海,这实际上说的是人生态度,也是工作态度,不要着急,不要急着立山头,不要急着称王称霸。
其实着急也没用,当你笨功夫没有下到一定的程度,你想要立山头,其实也立不起来。
说完了上面3点,你可能会问,那还用努力吗?其实这也是我想问的问题,那还用努力吗?作者说当然。
因为:
1.你可以不屠龙,但不能不磨剑,你要时刻准备着你的时机到来。而现下你就可以把努力集中到去磨剑,长本事上。(我觉得这一条建议尤其适合现在这个大环境下,尤其是这哈尔滨,动不动就居家的这个事情上,居家就可以集中精力去磨剑,就像昨天分享小伙伴说的,这个时候是弯道超车的最佳时机)
2.能打仗,能力战,能快跑的时候,请力战,快跑,成事,你要具备能够力战,快跑的能力和精力,这是可以努力的地方。(没错,现下就是最好的磨剑时机。)
3.获得某个细分领域最多的知识和最高的智慧,在你竖起立山头之前,你在这个细分领域多积累知识和智慧,不要太早说自己已经具有了,多扪心自问,在你试图称王的领域,你的知识和智慧够不够?(自问不够,所以努力学习,即使很难,也要努力做。)
最后练就一身本事,能成大事时,成大事,不能成大事时,继续躲在某处练的本事。得志行天下,不得志独善其身,淡定而从容。
选择,不仅仅是断舍离
这个观点我是认可的,看看作者是怎么说明的:
第一,选择人才,看其志向
这里还是引用中国番的话,就是看人才到底是看智商还是情商,如果都不是,那看什么呢?曾国藩说“视其志趣”,就是这个人是一个俗人,还是一个能脱俗的人。
如果是俗人,他会越来越差,哪怕他智商、情商特别高,智商、情商特别高的俗人,往往会变成更大的隐患。如果他志趣很高,不愿愿意流俗,即使智商、情商比较低,每天也能进步一点。
第二,养成好习惯,战胜流俗。
对于这一条我无比的认同,这里作者分享了他自己的习惯,每天至少有两个:
第1个,就是每天做100个仰卧起坐,100个俯卧撑,他通常都能做到,我我觉得这个很厉害。
第2个,特别简单,就是看着 Kindle入睡,也可以把Kindle换成纸书,只要不是手机就行。
下面是他每周的习惯。
1.每周练2~3次,10千米跑,根据每周的安排和天气,不一定是具体哪天,可以放松一点,每月跑到体重公斤数的千米数。
2.每周2~3次,15分钟完整版的高强度间歇训练。
3.每周2~3次,每次不低于一小时的毛笔字。
4.每周连续轻断食2~3天,这要在某些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他的目标是做到体重不要高于大学毕业时候的体重,BMI(身体质量指数)争取小于19)
5.每周连续戒酒两天,给肝脏充分的休息时间。
6.每周读2~3卷《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大概是300卷每卷大概1万字,整本书大概是300万字。这样一周能读三卷的话,两年就能把《资治通鉴》读一遍。
每年的习惯,因为涉及重大战略,没有分享。
光看这个每周的习惯,我觉得已经很惊讶了,因为作者这么大的工作量,业余时间还培养了写毛笔字的兴趣爱好,还有这么大强度的锻炼,我觉得这效率之高,是一般人没有办法比拟的。最起码我现在就做不到这么高效,因为我没有去跑步锻炼,也没有一个给自己爱好一点时间,所以对自己还是不够狠。
要对自己狠一点,要合理安排时间,加油吧。
摒弃“身心灵”,在现实中“修行”
无比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在我身边,很多人一提到“修行”,就必须带上原生家庭,就必须带上“身心灵”,似乎只有这样才叫修行,这一点我很不耻。都是成年人了,为什么要甩锅给原生家庭呢?
看看作者的主张吧:
作者说人离不开肉身和灵魂,生来就带着,跟着你一起长大。
成事的人更躲不开自己的肉身和灵魂。
第一,在现实中修行。
1.这里作者举的例子很有趣,就是现在普遍存在的描绘的很美的,白白的裙子,蓬松的头发,大家在一起吹风饮露,辟谷轻断食,描绘的特别特别美。外带“不语”,用心交流。
但是作者没有去,因为他觉得,去的人没有什么显著改变,另肯定交了不菲的钱,下一次的钱也都交了,到底是洗脑课,还是修行课很难说。
(哈哈,无比认同这样的说法。)
2.作者认为可以在现实中修行,不一定要到大海边、小树林去修行。
如何在现实中修行?珍惜每一个不舒服和难受。
我们改变不了基因、原生家庭、环境、教育、遭遇,但我们可以从任何一刻开始,觉察“我”这个人到底怎么了。(无比认同)
第二,真正的修行是忍耐、自强
这里作者的观点我是无比认同的,他说:不要把舒服当成天经地义,不要把难受当成马上要丢掉的负担,珍惜这些不舒服、难受,不要总认为自己都是对的。觉能生慧,察觉才能产生智慧,让自己更好的与自己的肉身和灵魂相处,更好的运用自己的肉身和灵魂。
这里又举列举了曾国藩惨败的例子,其实我发现,作者特别喜欢曾国藩,每一章节都会举曾国藩的例子,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个曾国藩的案例编辑。
当然这里他也列举了自己的例子,就是他自己20年来有两份全职的工作,因为他一旦没有工作的时候,他就会跳出来去挑剔别人,比如你地没有擦干净,花园没有那么完美,这样的话 他和别人都不舒服。所以他要全职工作,耗光自己,造福他人。我觉得这一段描写特别幽默,边读边笑,这样幽默的一种叙述方式,让人读起来特别轻松。
所以让身心灵在现实中修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