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所谓的智商的确不是天定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我们每获得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智商就具备了上升的条件,当我们把某个知识点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与行动之中之后,智商就开始事实上拉升——可若是不应用,不行动,生活无改变,而那智商不会发生变化。
我们把概念及其关联当作自己“操作系统”的基础设施,用来不断吸取新的概念与关联,必要的时候吸取新的概念与关联,必要的时候更新甚至替换旧的概念与关联;与此同时,启用元认知能力不断审视整个操作系统的有效性。事实上,这就是所谓智商的运行机制——挺简单,也挺清楚。
操作系统跑起来,底层是概念与连接,上层运转的主要是什么呢?两样东西:价值观与方法论。我们的概念定义都很清楚直白:所谓的价值观,就是不断分辨什么更好?什么最好?所谓的方法论就是不断思考“如何做?如何改进?”。价值观决定选择的质量(选择是人生头等大事);方法论决定选择后行动的质量(行动构成人生)。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长期”总是更有价值的考虑因素。于是,概念上我们深入理解了长期之后,就自然而然地把“长期”这个概念与很多其他的概念关联起来,比如,判断只是是否有用的时候加上一个维度:长期;再比如,赚钱这事儿也一样要加上长期盈利才更有价值。进而,我们更新了关于长期的价值观:长期地更好;这还没完,我们还有各种相关的方法论开始“自然而然”地衍生出来;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活在未来,既然如此,我们要想办法知道长期究竟有多长?哦!原来通过专注、行动与努力,把自己的“长期”变得比别人的“长期”更短一些,厉害了!
所谓的智商,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一定是马上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长期努力终于解决问题,也是很强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智商高的表现),于是我们的价值观更可能成为这个样子:认为学习与行动比天分更重要(学习与行动是大部分的成因,而天分是少部分的成因)。
那有没有快捷方式可以用来提高智商呢?有!我们是有方法论的人嘛——起码,即便是在没有方法论的时候,也要一直琢磨方法论究竟在哪里?很简单:调整关注焦点。比如:选书,把关注点放到更有价值的信息上去:看版次、看印数、看出版社、看参考文献列表。
其实,调整关注焦点,某种意义只不过是我们不断说的“打造价值观”的一个实践方法论: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采用不同的价值观去研究某一事物;调用元认知能力去分析不同价值观带来的不同选择,以及那选择的后果;经过比较,选择长期效果更好的那个价值观。
经常花时间“设身处地”地从他人角度思考(暂时把关注焦点从自己身上挪到他人身上),绝对是提高“智商”的快捷方式。有的时候仅仅是换一个角度,之前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转换关注焦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大量的试验、试错,最终选择出来的。
面对知识、面对实践的时候,长期来看,无论如何总是会有更好的选择。“总是会有更好的”意味着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否则人类发展了这么多年怎么还在继续发展呢?这是一种战略性思考:短期来看可能有最好的,长期来看只有更好的。虽然将来一定会有更好的,然而,站在当下,关键在这里:现在我知道的最好的只有我现在能想到的这个!即便将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可若是连我现在想到的这个我都没试过、没做过、没做好过,我又如何知道“更好的”是什么呢?
总结一下:提高智商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调整关注焦点”,而这背后,实际上还是“价值观的调整”,如果智商真的提高了,本质上来看就肯定是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运转中的操作系统,上层主要是两样东西,价值观和方法论。以上我们用来“提高智商”的方法可以表述为:不断尝试调整价值观,最终找到更好的价值观——这就是提高智商的方法论了。于是,在整件事情上,相对来看,我们的注意力更多的一部分应该放在“如何做”(即,方法论)上去,因为调整、试验、观察、分析、总结、修正等等,确实都是做出来的,不做,什么都没有。
今日得到:
1,所谓智商,其实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
a,最底层是概念及其关联
b,在上面一层是价值观与方法论
c,再往上则是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