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不识字,是因为乡下生活不需要文字?有时候连语言都不需要?在费孝通先生的《文字下乡》一文里,费老先生对“乡下人”因不识字而被认为“愚笨”一事,心有不服,他说:
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人们生活上互相合作是通过天天见面来完成的。
文字的基本功能是传情达意,“熟人”、“天天见面”这两个充要条件导致乡土社会里,用文字来传情达意效率太低。比如五花肉已经在锅里了,老张突然发现没有老抽了,于是他写了一张纸条:老李,请借我一勺老抽,谢谢!然后敲了敲老李家的门,递给来开门的老李,你们猜老李会不会带他去看精神科医生?
别说文字了,在乡土社会里,有时候连语言都是多余的。
韩剧《请回答1988》里,贫穷的宝拉妈妈因为女儿第二天旅行的旅费没有着落,硬着头皮去找邻居太太借,可是宝拉妈妈上一次找这个邻居借的钱都没有还清,她实在难以启齿,于是随便寒暄了两句,宝拉妈妈就回家了。
夜里宝拉妈妈为此事辗转反侧,突然听到邻居太太敲门,给她送了一筐亲戚拿来的玉米,宝拉妈妈感谢地送走邻居太太后,在玉米筐里发现了一个装钱的袋子。
关于借钱,宝拉妈妈只字未提,连第二天女儿的旅行都没提,正是因为是“天天见面的熟人”,邻居太太熟知宝拉妈妈家的情况,在她的“言不及义”里,猜出了宝拉妈妈的来意。
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人们因为熟悉,文字和语言交往都比较少。
而现代的生活里,我们还是有“天天见面的熟人”的。
熟人之一:爸妈;熟人之二:配偶;熟人之三:子女。
巧的是,如果我们跟这些“熟人”认识了超过十年,我们之间文字和语言交往也比较少了。但这种比较少,却是因为“熟悉”而催生的一种“疏离”,我们不说话,不是因为用不着,而是彼此之间已经没啥可说的了。
这种时候,我认为文字和语言成了生活的一种调剂,需要刻意的设计到“熟人的生活”里。动漫《蜡笔小新》里,妈妈美伢出门购物的时候,就是小新在家进行零食大搜捕的时候,可是他打开食品柜,最先掉出来的是美伢留的恐吓信:敢吃高级零食你就死定了!他又打开冰箱,还是美伢的信:冰激淋也不可以!最后打开平时私藏零食的角落橱柜,空荡荡的橱柜里,美伢在纸片上写:私藏零食是不对的!为了让你记住这个教训,妈妈把零食吃掉了!
文字在这里,不但磨练了小新在零食战场上的战斗技巧,也增加了普通家庭生活的生活情趣。
但是一提到文字,仿佛就增加了难度,因为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是有可能“走样”的。同样是留小纸条,一女生给下班回来的男朋友在厨房留了一张纸条:饭在锅里,我在床上。这位勇敢的男朋友,大剌剌地闯进卧室对床上娇媚的女友说:你又吃饱了就睡!
相比之下,语言仿佛就直观许多,我建议“天天见面的熟人”之间,不妨多贫贫嘴,多挖挖坑,哪怕是吵吵架,斗斗嘴,也给平静无波澜的生活增添了些许谈资。
总之,在乡村社会,因为彼此熟悉,天天见面,大家不太需要文字、语言交往,但在忙碌、高压的现代社会,就需要我们利用文字和语言,为我们爱着的那些“熟人”花些小心思,营造出一些有趣的生活情趣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