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就开始一直保持记录生活的习惯,断断续续好多好多年了,只要有空就会拿着本子写写抄抄。基本上是与自己对话为主,遇见不开心的事情时候会在日记本里骂人然后就消气了,幸运的事情发生时也会记录下来分享出去。工作以后开始写工作日志,每日三省吾身,有时候也难免愤青一下。怀孕后坚持每天给肚子里的宝贝写信,告诉他每天我的心情和对他的期待。孩子出生后坚持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吃喝拉撒睡全部记录下来。不过,基本上断断续续的,随便写的,没有标题也没固定格式,但每年竟然也有十几万字。都是一种零散的、随意的、不系统的、无章法的记录性质的写作,也是一种发泄性质的写作,更是一种自我救赎式的写作。有些感觉写的好的就修改一下发布在微博或空间里,自娱自乐一下。这些年,幸亏有这个有点矫情的小恶习,才使我度过一次次的大大小小的精神危机。这种小危机,随时随地都会存在,有时候就是不吐不快,而找不到合适的人诉说,那就只能写出来说给自己听,与自己对话,然后心情会慢慢平复,看到几千字的累积量竟然会滋生出一种成就的悲壮感。可以说,自己这十几年来坚持的写作习惯只是一个自我对话的过程,对自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仅仅指向于此,从未想过这种习惯或者写的这些东西可以修改一下分享出去,或者也会对别人有益。
直到最近读到Spenser写的《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这本书,才发现,还可以那样去理解写作,他提出写作不是文学,写作是心理学,他竟然还提出写作是职场核心竞争力,这对我来说都是很新颖的观点,但最最打动我的不是这些,也不是书中后半部分写的一些技巧性的东西,而是他对写作这件事的认知和坚持对我的启发和思考。
同样是写作,同样是装文艺,为什么他可以做到这样?而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这不仅是勤奋与懒惰、积极与消极的差异,更是格局和远见的差异。自己有时候太被动,感觉曾经有一段时间很消沉悲观,像是走入一个恶性循环怎么也拔不出,虽然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尤其是工作十年后,曾有一段时间什么也不想做,也找不到努力的意义和方向。但后来受一位同事的影响,听他分享阳明心学,自己的生活局面好像一下子被打开了,但也只是部分地,依然处于应付日常的状态。慢慢地,感觉对工作和生活有了更深的感受和思考,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或者说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或使命,想要努力去做一点事情或者坚持一点什么。也只是在心里想想,慢慢落地,小打小闹。从来没去想过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会产生什么影响力,或者主动去使它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做了仅仅是喜欢才去做,当然,这不是不好,这是不可置疑的难得的初心,但应该有更高的要求,也需要一点策略,就是说还可以做的更好。
自己的写作仅仅是业余爱好,或者说自我救赎。而且不固定时间、地点和内容,有点凌乱,随心,不成体系。为什么从来没有想过去整理、归纳一下呢?基本上就是写完了就扔在那里了,不修改,不管不问,把它纯粹当成一件私事了。为什么没有想到,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如果分享出去就可以为别人提供一点启发呢?为什么会那么自我封闭呢?为什么会担心别人嘲笑自己写的不好呢?其实真诚才是最重要的。再说,自己写的,基本上也都是工作生活和育儿的反思,是可以给和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带去一点积极的影响的。为什么不多做一点利己又利人的事情呢?如果这样,就好好地坚持写下去,把写作放在第一优先级,绝不动摇。
罗振宇说“职场或者说当代社会,最重要的能力是表达能力。因为在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资产,是影响力。影响力怎么构成?有两个能力:第一是写作,第二是演讲。”写作是自己喜欢的,为什么不去深耕呢?演讲不擅长,但可以练习。为什么要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吧?因为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也从未想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一贯的思维方式就是做好自己的那份事情,其余的时间就默默地不想被过多关注地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也是我一直不重视工作的宣传的缘故,但是在这个网络时代,能故步自封吗?应该与时俱进。也曾经想过在我们团队的那个公众号开辟一个自己的专栏,每周一篇更新,又担心自己坚持不下去,自己把自己给堵死了。为什么每周一篇都写不出呢?时间都去哪里了?如果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每一天,总归至少可以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写作的。为什么没有呢?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很快翻完,不是说他写的有多好,而是里面的很多观念启发了自己,也给了自己一点坚持和分享的勇气!有时候可能就需要这样一个强有力的推动,自己也就坚持下去了。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候,一个是过去,一个是现在。所以从今天开始,坚持每天写作半小时,就写自己想要记录的。准备好了!
那就开始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