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终于开学了,很多爸妈松了口气,一边送孩子走,一边可劲地嘱咐:“别光顾着玩,多学学专业课!”(中枪的朋友请往下看……)
寒假里有几位朋友拖着孩子约见我(被安排是大学生们最不喜欢的方式),想让我和大学生们谈谈生涯,做做规划。
做完生涯规划,我和大学生们成了朋友。我理解他们的烦恼、困惑,理解他们的焦虑和不甘。他们拍着大腿惊呼:“要是早做生涯规划就好了!我要是早有规划,高考真能多考几分呢!”
“换专业这件事,以前我认为应该把前10%换成后10%才更和逻辑。直到做完生涯规划,我想我找到答案了。”
是的,很多同学上大学以后发现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就产生换专业的念头,但是在了解换专业的条件以后,大多数人都放弃了。因为条件太苛刻了!里面绝对会有类似这样的一条要求:本专业成绩要必须达到年级前10%,满足基点要求。
“这看上去非常极其不合理,简直奇葩又变态。对于一个不喜欢的专业,让人家怎么可能学好嘛,摆明了不让换专业,不如直接规定不让换更爽快。”妮妮娇美地撇嘴道。
生涯理论中把职业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定位、适应、发展、转型和自我实现。
想换专业表面上看属于“转型”问题,但大量事实表明很多“转型”问题本质是“适应”问题。
从“监狱式”的高中生活突然进入“出狱”一样的大学生活,对于很多人,会感到无所适从。大学之前的生活都被学校和家长安排得非常紧凑,上了大学,猛地多出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完全不知道要怎么安排。总之做什么都行,反正就是不要学习。
也有些同学上了大学就不再努力了,因为你发现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努力了。你和别人比学习的时候,别人开始玩社团了;你和别人玩社团的时候,别人开始秀健身了;你和别人秀健身的时候,别人开始秀恩爱了……毕业遥遥无期,尽情玩耍吧!青春不就是挥霍嘛!
玩着,玩着,心里也不踏实,好好玩一个兴趣吧,也不知道怎样玩得更加专业。
于是感到迷茫,把原因归结到专业上来,认为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或者不适合这个专业。
不喜欢专业,本质是不喜欢学习的过程。成绩不理想是因为你压根没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没有像高中那样在课业上花时间花精力去学习。当你没有在一件事情上下功夫时,你就不会从这件事情上得到积极的回馈,没有积极的回馈,就没有动力和成就感,学习和工作都是如此。
对于学生来说,成绩就是一个最直观的检验适合与否的标准,当你能拿到一个好的成绩(前10%),很多人就会对自己和专业有了重新的认识,变得对自己有信心,对专业有信心,会选择继续留在本专业。
如果还是想换专业,这时候就会更加理智地扫清障碍。因为你已经对自己和专业有了足够的了解,为了坚持自己的梦想和发展之路,达到了“成绩前10%”的要求就可以开开心心的去拥抱理想的专业了。
所以,这个“变态规定”背后的科学逻辑是,通过强迫你学习,帮助你适应高中到大学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认识到所学专业的优势和精髓,认知自己的潜能、优势和未来可能性。
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是非常重要的。你是谁?你想去哪,以及怎么去?古典老师有一个生涯游戏叫作车日路模型,你不妨也试试看。(此处略去1000字,大家可以找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