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我和一位同学一起去拜访了我的中学老师。我的老师和师公近些年开始在北京买了房子,并在北京定居,因为身为公司高管的独生女在北京工作。让人不解的是,我的老师却没有一个美好的晚年时光,反而一直忧心忡忡,总是失眠,日子过得很是煎熬。
按理说,老师衣食无忧,退休生活也很闲适,完全可以时不时满世界出去玩。可是我的老师说,“没有心情玩。”唯一的原因居然是这个:眼瞅着闺女要奔向四十岁,还没有固定恋爱对象,让老两口一筹莫展。我的老师最喜欢去的地方是中山公园,因为那里时不时有相亲大会,当然都是父母亲在代替孩子寻找合适对象。
前几天上海有一个34岁的美女去人民公园相亲,受尽群嘲,被形容为“郊区房”,男人有钱也不买。人山人海的家长和征婚广告成了很多一线城市中心公园的常态。大龄剩女也成了一线城市中一个普遍问题。以前可能30岁被称为大龄女,现在可能很多都是35岁,甚至是40岁的大龄女也越来越多了。因为几年前的那些大龄女一直还继续单着呢。
除了我老师的女儿,我那位在北京工作的中学同学,硕士毕业,也同样过了35岁了,依旧单身。她告诉我,现在一个人过得挺好的,她一个人在北京租了一个两室一厅,每月六千多的房租。每天一个人有很多舒适的时间,想看书,看电视都行,出去玩也能想走就走,很自在,很满足。她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很惬意,没必要为结婚的事情烦心。
我所认识的人中,也有不少奔四十甚至过四十的大龄单身女。每当有人打听这类女人的消息时,往往是没有消息的。一成不变的人生态度,自由自在惯了,不需要牵绊的感受。
之所以单身,自然是有单身的道理。比如,老师的女儿首先听说对方在北京没有房子,就觉得不行。再比如,我的同学听说男的只有168cm的身高,立即都pass。这些附加要求在某种意义上都显示了,这群人眼光还是很高的,挑剔几乎是一定的,颜值控或者一定要求男方事业有成,要有足够的财力等等。像我这种裸婚的,老公也才168CM的,在她们选择时已经被直接忽略过去了。
总的来看,在北京单着的大龄女很多都是有房有车,而且是有着稳定高收入的群体。这群单身贵族们其实很享受自己的单身的状况,只是父母亲却很烦心。
我的老师说,她的女儿最长的一次和男友交往,也就持续见了三次面,很多人都是“见光死”。同学也说,人是这样的,越是年龄大了,越是不愿意将就,也不愿意轻易相信承诺。很多时候,这些大龄女青年可能是没有遇到对的人,或者是没有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其实很早就听说过一种解释,就是“择偶梯度”的存在。中国传统社会女性一般都是希望找比自己更优秀的男人当配偶,而男人也是倾向于找比自己略微差点的女人当配偶。其实优秀的女人和优秀的男人这种配对很好,但是现实中往往却不是这样的。现实中,其实被剩下了两类人,一类是大城市里的优秀女性,一类是农村里条件差的男性。这两类人根本不具备配对的可能性,于是就产生目前的问题。因此,绝大多数的大龄女和大龄男很可能就被彻底的剩下了。
有社会学的教授认为,剩女是个伪问题,因为大多数是主动剩下的;而剩男才是真问题,因为他们是被剩下的。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问题是,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是单身没法解决的状态。这些大龄女不愿意屈就是必然的。
40岁左右的女性都已经过了最佳生育年龄,所以紧迫感更足了。但问题是,这些人可能根本不想结婚,更不想生孩子。新的观念一旦形成,同样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是要迫使这个社会接受的。
传统的社会在改变。这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传统的一定是最好的吗?
对比起我的那位单身女同学来,我觉得自己好像老了许多。我很传统,25岁就结婚了,现在已经有一双儿女,身上真是压力重重。我白天辛苦工作,挤着地铁上下班,晚上陪女儿写作业,哄小儿子睡觉,整天下来就没得休息,追电视剧这种事情早就是奢望了。北京房价又高,租房价格也高。儿女成长中各种烦恼很多,陪伴女儿写作业就如同做恶梦般,我总担心自己会变成一个可怕的女人。
我还有爸妈帮忙带小孩的。那些没爸妈帮忙的,想必更是辛苦。人生的苦与乐,各自体味罢了。但老师却认为这才是充实的人生,并极为羡慕。真是痛并快乐着!问题是,单身女性的人生依旧有着自己的苦与乐。或许她们的幸福感更多,谁又能说得清?
如果我的女儿未来也是崇尚单身生活,我能否接受?我认为我应该能接受。但老师说,那是因为那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她说,几年前,她也不是很着急,但现在越来越着急。
传统观念的强大,让父母亲难以接受女儿一直单身的状况,尤其是那种独生女。因为当父母年迈,女儿却无人照料,也无人相伴,今后将独自一人老去,这让当父母的真的很难过。
我的老师的难题,可能会依旧难解。因为这个社会在悄悄变化,这个社会的观念也在变化。如果说,单身也是一种惬意人生,那么生儿育女也只是一种人生罢了。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条规定认为,生儿育女的人生更值得过。
而且,在这世界上,孤独的老人永远存在,不管是有儿女的,还是没儿女的。因此,我想,我的老师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