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怒发冲冠》是岳飞最有名的词。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上片首句“怒发冲冠”十分突兀,这个词来自于《史记》中的《蔺相如列传》。秦昭襄王要拿15座秦城交换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就奉命出使秦国,交上和氏璧后,蔺相如看秦王没有送给赵国城池的意思,就走上前去说:“这块和氏璧有一点瑕疵,让我指给您看。”王授璧,蔺相如拿着玉璧退了几步,靠着柱子,怒发上冲冠,因为他已经看出秦王要失信,极为愤怒秦王的空手套白狼。可见,怒发冲冠是一个人极为愤怒时的表现。
而作者为什么这么冲动呢?作者并没有交代。“凭栏处,潇潇雨歇。”只交代了作者的位置环境。站在高处的栏杆处,凭栏远眺。一场骤雨刚刚停歇,还是没有解释愤怒的原因。后三句“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再次写出自己怒发冲冠的精神状态,抬头远眺,扬天长啸,壮怀激烈。因为笑是古人撮口发声,与第一句的状态完全一致。让人再次提出为什么?
作者在上片的开始,一连六句中有四句再写自己的愤怒。第七八句才交代原因。“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功名”指奋斗30年功名未进。其实岳飞20岁应募从戎,后来遇到知音宗泽,十几年中间立下无数战果,已经位至将相。在一般人看来,这已经扬名立万了。但岳飞没有满足,因为岳飞的功名,不是个人的功名大小,官位的高低。收复失地,解救沦陷之百姓,这才是作者心中真正的功名。因此,作者才写下了三十功名犹如尘土的句子。“八千里路云和月。”写自己南征北战,辛苦异常,披星戴月。直到上片结尾“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作者自勉自励:千万不要等到头发变白了,才感慨岁月如刀,那就晚了。
过片用特别符合一泄心中奇耻大辱的节奏的三言短句。写下了“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四句。靖康耻指靖康二年,金兵攻陷东京,俘获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以及后妃和赵氏皇室。这对中国古代君臣观念极重的臣子们来说是奇耻大辱,所以岳飞这首词才把它称作犹未雪的“靖康耻”。自己没有能收复失地,迎回二圣,才有“臣子恨,何时灭”之问。“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长车是战车,贺兰山是位于宁夏和内蒙之间的一座大山,这里指北宋时期的西夏所在地,岳飞生在南宋时代,当时西夏受新兴的蒙元政权的打压,所以它并非岳飞抗金的主要方向。其中只是以贺兰山代指金军的老穴。表达自己直捣黄龙彻底消灭金国的壮志。“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并非真正要餐胡虏之肉,饮匈奴之血。这是表达一种不畏强敌的情怀。这两句只是作者的一句说辞,但这种胸怀非常可贵,难以言表。下片,表达自己要从头做起,重整山河,再朝觐天子。
这首诗品读至此,似乎已经结束了。但有一处需要讨论,那就是本词的作者。有人质疑,作者不是岳飞,而且,质疑者不是普通人。一位是清末的语言学家,古文学者于嘉锡,另一位是一生致力于宋词教育 ,一代词学之宗的夏承焘先生。他们的理由有二:一、岳飞的孙子,岳霖的儿子,宋代文学家岳珂所编的岳飞专辑资料汇编《金陀粹编》和岳飞家谱《鄂王家谱》,特别是前者是越珂为辨岳飞之冤的一部力作。但这两本书都没有收入《满江红》这首词,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据。而且两位大师说,本词第一次出现是在明代弘治15年,也就是1502年,赵宽书写的满江红词碑。二、这首词中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贺兰山在西夏,而岳飞从未到过西夏,不可能用这个词语。当然,最有力的还是第一条。因为提及的两本书都是岳飞的嫡孙岳珂所编,应该不会遗漏祖父的名作。
也有认定这首词是岳飞所写的著名学者,原北大已故的邓广铭先生,是中国历史学家,宋史学家。1943到1946年写过传记体《岳飞》。他的主要依据是:一、《满江红》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和慷慨激昂的风格,与《金陀粹编》中的一些题记、诗词中的情感风格基本一致;二、河南安阳岳飞庙发现的公元1458年王顺写的满江红词碑,比赵宽写的早了44年,推翻了一些人的说法;三、元朝杂剧《东窗记》的第三折有一首唱词:”怒发冲冠,丹心贯日……”引用或化用了《满江红》中的句子说明明朝之前已有《满江红》。
有人问我的看法。了,我同意第二种看法,《满江红》是岳飞所写,而且是岳飞词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