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作为一名身上流淌着一半四川血液的男人的老婆,我被正式带去成都认祖。那是公公的老家,每天我们一家三口都被公公领着见不同的亲戚,聊不同的家常,唯独吃,他们用的都是同样的食物——火锅来招待我们。
在这个热情的城市,热辣辣的火锅是名片,也是他们热情似火的基因。
每个成都人的心里都藏着一张火锅地图
在成都,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张火锅地图,哪里最巴适,哪里鸭肠最脆,哪里的底料最香,想都不用想,张嘴就能说出来。
我们钻进悠长的巷子,去吃在巷子最深处的火锅店,亲戚说这家店的底料最巴适。我们驱车十多公里,在装修甚是豪华的火锅店门前停下,亲戚说这家的辣椒最安逸......
可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辣妹纸,巴适安逸我真的尝不出,所有的火锅进嘴里都是一个味儿:又麻又辣。
后来总结,可能是我的味觉还没有经过细化培训,因为在这项培训开展之前,所有的感觉神经已经忙着照顾那张逐渐变形成为腊肠的嘴去了。
四川火锅的油碟,是我见过的最恐怖的蘸料
作为火锅的伴侣,酱碟儿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老北京涮羊肉,绝配就是那碗用芝麻酱秘制而成的酱料,老北京人称之为麻酱。
麻酱用芝麻酱、花生酱加上韭菜花、红腐乳、盐等用香油调制而成,最后撒上一点芝麻,再来点香葱末和香菜末,一碗口感绝佳的酱料可以让一份普通的羊肉焕发出勃勃生机。
据说,火锅蘸料的产生一是为了给食物降温,二是给食物增鲜添味。流传至今,品种也越来越多。
而四川火锅,除了第一眼让人惊艳的红火火热辣辣的底料在沸腾的样子,第二眼的油碟就算是惊吓了。
我和老公女儿面面相觑,不知道面前这一大碗油碟儿是干什么用的。
亲戚解释说油碟儿就是用来当蘸料的。这回答确实惊到了我,what?确定没搞错?把菜从牛油熬煮的底料里捞出再放油里蘸一下吃?
硬着头皮蘸了一下油,那口感,除了厚重淋漓的油腻感,就是满嘴的寡淡。底料没盐味儿!老公轻声问我感觉咋样?翻了个白眼让他自行体会。
原本打算就白嘴吃的。在湖南,这种火辣辣有底料的火锅都是自带咸味的,可以直接进嘴而不用借助蘸料。但没想到,看似麻辣鲜香的底料居然没有咸味儿,这可让人怎么吃啊。
没办法,看见油碟儿的旁边有一小碟盐,脑筋一转,采取盐蘸法:右手持筷,从火锅中捞出食物,左手捏一小撮盐,直接把盐撒在食物上,然后进嘴下肚。
老公用手捅了捅我的胳膊,又朝我手里的盐和食物努了努嘴,意思是味道怎样?我意味深长的看了他一眼,然后点点头又摇摇头,剩他一人在麻辣中凌乱。
亲戚也看到了我的表演,瞪大了眼睛,张嘴想说什么,嘴巴蠕动几下又闭上了,然后还吞咽两口口水,我不知道是她是感觉惊奇还是也想尝试这样的吃法。
除了麻与辣,兼具生成“腊肠嘴”和“有痔青年”的可能,对于味觉没有传说中的好吃到炸的体会。从此,对四川火锅便失了兴趣。以至于在后来亲戚殷勤的带去吃火锅的时候兴致不佳,而亲戚却认为我就是喜欢那样的蘸盐法。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正确的油碟使用指南
回京后,和四川籍同事吐槽大名鼎鼎的四川火锅。尤其是那一大碗油碟儿,是重点吐槽对象。
同事说不赖火锅,是赖吃火锅的人没掌握油碟儿的使用精髓。
于是我付出了请同事吃火锅的代价,她才实地操作了一把正确的油碟使用指南。
油碟儿也是有尊严的,作为四川火锅这种王者级别的配偶,对它的尊重就是需要正确选择它的团队成员:蚝油、香葱末、蒜末、花生末或者芝麻粒、还有些许咸盐。
先放入稍多的香油,加入少许食盐,然后加入耗油,一点点小米辣(自便)、蒜蓉、香葱末,最后撒一点点花生碎或者芝麻。食用的时候可以适当浇一点点火锅的底料汁,将蘸料稍微化开一点,也可以不加。
在同事的帮助下,我用一碗正确的油碟儿才吃出了四川火锅的精髓。
写到这,想起来冰箱里还有朋友送的四川火锅底料。舌尖上竟然分泌出了丝丝口水。嗯,今晚吃火锅,就这样愉快的决定了!
我是芝麻爱生活,一个用美食和情感记录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