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偶然看到一个关于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的链接,里面没有多少内容,只有很多小学诗词朗诵与改编出来的歌。一听,便很感动,很多诗词,只一听旋律,便记起了内容。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同感,一个年龄阶段听过的歌曲,会不自觉的成为那个时候的记忆牵引。许多旋律想起来的时候,伴随着的还有那些记忆的支零碎片,像一阵风,卷起了这已经落睡的叶,粘合、舞动,便重演了那时时光中最美丽的内容。
今年暑假在家,同村很多孩子去找我问题。我问他们,今年最头疼的作业是什么?年龄稍大的说是古诗词的翻译理解与默写,年龄小些的就说,是古诗词的背诵。我翻看他们的课本,一样的诗词,一样的插画,一样的,孩子们在插图上涂涂抹抹,仿佛想在那幅画里找到桃花源,又仿佛在那片若隐若现的瀑布里,没有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景色,想画些星星、月亮,想象中的景色应该是这样吧?
那一刻,我便在想幼时的我,曾在诗的理解与现实的偏差里极其苦闷,也曾想,古人为何如此麻烦,写些看不懂又难背会的诗词歌赋来为难我们。可后来呢?当偶尔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演唱版的《忆江南》,生在北方的我,从未看过江南莲池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菏叶硕大如盖,绿烟袅袅,不着半丝泥垢的景像。也第一次理解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动人画面。那一刻的震撼,我说不出来,也描绘不出来,总之那旋律我是记住了,那景色也记住了,没有背,很自然的就将这首诗藏进了心里。
没有多想,我用手机给那小姑娘找了一个视频,是关于贺知章的《咏柳》这首诗的意象动画。我跟她讲碧玉的颜色,跟她讲门前的柳树多了,就会变得一排又一排,就会形成一片绿色,就像纳兰容若常说的词“绿杨柳烟”。我给她讲什么是丝绦,柔软的柳枝会怎样齐齐的垂下,就像这视频中的动画一样,那该是一幅多么美丽又和谐的景象。她听的很认真,就如那时发现了诗与音乐相结合的喜悦,至少对于她,这首诗会记下吧。小小的年纪,会憧憬那春天的美好,会爱上家乡给她的而她从来都忽略的景色。同样的,我给那稍大的孩子听了婷婷唱古文里的《长歌行》,他竟也安静了,静静地从这份音乐的平和里,体会那诗中的百般滋味。
小学语文改革了,增加了诗文,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的确很好。可若是孩子不理解呢?反感呢?这岂不又平白的给孩子增加了负担?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所谓的神童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媒体的包装与碎片化的时代的推动下,多少人为之尖叫,鼓掌。可那小小的脑袋里,真的能容纳下一首完整的诗吗?真的能将那份天赋保护的完整,可以拿出来炫耀了吗?人类走的有些快了,有些急促了,避免不了的就是机械化与闵然一色。
人的一生很长,它会路过许多风景,发生许多许多的故事。它需要时间去理解,去品味,它需要很多的情怀去捻成一种牵引,完成一首旋律,这样的一首诗,才算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