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开始,正式进入癸卯兔年。
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属相也是是立春转换。
比如说孩子出生在正月初一初二,直到十四立春之前还是属老虎,立春那天以后出生的才是属兔,这是一个基本的历法常识。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24节气现在我们都是合在一起称谓。其实节和气是区分开的。
二十四节气当中有12节,12气,
节是一个气候变化的时间节点,
“气”指的是气候,是天气变化的概述,
古人认为气是生养万物的本源之物,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天地交泰、万物复苏,这些都是因为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了,节与节之间为“气”,它是代表本月之中的气象特征,所以也称为“中气”。
中气是古人测地气得来的,中气在设置闰月时,有非常重要应用。
那古人是怎么能够感知到这个地气?
千字文里有句话叫做“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其中的律吕调阳就是一个非常智慧的做法。
古人用竹管做成大小不一的12根,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然后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边齐,下边长短不一,像切大葱一样,留斜茬,然后插到土里面。
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满用芦苇里边的苇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叫暇莩。把这些管埋在西北阴山的地里,周围用幔帐围起来,顶上能遮雨,绝对吹不到一点风,用它来候地气。
因为地下的阴阳二气随时都在变化,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发现这个管子里头的葭莩会一下喷出来,把它喷出来的就是地气,那12根管子代表了12个月,每一个月会有一根管子喷出这个气来。
比如说最长的一根管子在某一天喷出来了葭莩,与此同时,它还发出了一种嗡的声音,古人就把它定义了叫做黄钟,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就是冬至。同时可以定时间,来调物候的变化,所以叫做“律吕调阳”。
因此古人通过这12根旅管能够感知到地气的发生以及变化,还得到了12个音,也就叫做律。
立春的来历:
《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立春气候特点:
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
立春分三候:
中国传统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1、早睡早起,养肝气
肝属木,应于春季。因此,春季首先要让肝“休息”好,过度劳累会严重耗损气血,直接影响肝藏血的功能。
此时节,建议做到早睡早起,规律起居,早上起床后拉伸下身体,在日出后到户外散散步,身体动了起来,阳气也就被鼓动了起来。
2、少酸增辛,助阳养肝
立春时节饮食方面要考虑到春季属于阳气开始升发的特点,应少吃酸性食物,因为酸性收敛,入肝经,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可多吃辛甘发散、温补阳气之品。
有助长需求的孩子也要抓住一年当中长高的最好时机,开始为助长做准备了。
3、适当春捂慢减衣
立春乍暖还寒,气温并不会回升的那么快,阳气初生发,还不能很好的抵抗外寒,因此不宜过早脱掉冬装换春装,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更应该注意保暖。
适当“捂一捂”可减少疾病,也能保护阳气,防止阳气在“萌芽”时被寒气所伤。
4、注意舒畅情绪
中医上有“大怒伤肝”之说。肝的生理特点是喜欢舒展、欢畅的情绪而不喜欢抑郁、烦闷。因此春季养生、养肝,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做到不着急、不生气、不发怒,情绪上要乐观,不宜抑郁或发怒,不要过分劳累,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5、防止旧病复发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立春后地气涌动,虫蚁苏醒,气温回升,是疾病多发的季节,体弱之人若有宿疾,也容易在这个时节复发。
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要特别注意调养预防。
好了,关于立春节气的话题就聊到这里,后面会陆续分享春季关于健康的各种内容,比如春季助长、春季多发病的防治、春季如何养肝,春季如何防治过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