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质量部的前主管汤哥是个话痨,平时一起上下班,他喜欢跟我们说他以前的伟绩,工作十几年,没有一份工作在职超过三年。一开始我挺纳闷的,此时的他工作应该处于发展期,为何从一个经理跳成了主管。后来慢慢相处时间久了发现他的问题,喜欢抱怨。质量部门管控着从公司流出去的所有产品质量,不管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第一个找到的就是质量部门,而他这个主管就要承担主要责任,认真分析总结避免再次发生才是正确的方式。从第一次擦屁股开始,汤哥的抱怨就如同江水滔滔不绝。
一个人如果总是抱怨自己的工作,那么他做的这份工作也许并不适合他。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提出了一个职业发展模型,“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它从一个很清晰的角度为我们解释清楚什么叫适合自己的工作,如何才能更适合。
这个理论把职业分成了4个要素:
1、个人能力:能力、学历、资源······
2、个人需求:经济、成长、成就感······
3、职业要求:结果、绩效、指标······
4、职业回馈:钱、荣誉······
这四个要素构成了上下两条平行线,如果一个人的能力跟他的职位总是很匹配的话,他的绩效比较高,这也意味着公司对他很满意。如果一个人也总是很满意公司给他的回馈,他有成长、收入高氛围好,他就会比较幸福。
这个模型透露出职业的一个底层逻辑----等价交换,因为不匹配,所以不幸福,所以抱怨。古典老师说抱怨是一种无能的贪念,汤哥抱怨老板,抱怨公司,他希望别人改,自己不改,所以他和公司不能相互适应,导致他任职不到两年就辞职不干了。
好的企业都是企业和员工相匹配,共同成长。而坏的企业,是企业和员工互相抱怨,然后一起玩完。
换个角度来想,抱怨不是坏事,抱怨背后是有良好的期待,我们可以通过抱怨理解自己的需求。
不匹配---抱怨---觉察需求---开始行动---自己成长,或者外界改变--重新匹配。找到抱怨背后的积极意义,就是重新匹配的开始。
人和职业的关系就像是一段舞蹈,是一种动态匹配。
有的时候需要我们去跟随,主动适应职业,有的时候我们应该领舞,让职业来匹配我们。
这就是职业中的两种匹配策略:
一种叫做资源策略,就是从已有的能力资源出发,先做好手边的事情,能做什么做什么,能做好什么做好什么。
另一种叫做愿景策略,就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倒推满足条件----要达到这个目标,我该有什么能力和资源?然后主动去补。
那么我们在当前的职业中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呢?
一般来说,初入职场的新人最好的策略一定是跟随,先适应,再求生存。这个时候组织在领舞,她对我们的期待是先做好手头事,也会提供很多资源、培训、谈话,帮助你跟上。
比如现在的我,转行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了解这个行业,学习这个行业从业者所需具备的能力,而我所在饿组织,我的领导给我提供了学习资源。
等我们度过了适应期,资源向导的劣势就会逐渐显现出来,我们不能把第一年的班上了十年。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转换策略,转成愿景策略。我到底想要什么?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在组织里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时的我们有了成功经验,有了话语权,也有了能力筹码。组织反而会主动考虑如何满足我们的需求,升职、调岗、还是内部创业的机会,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领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