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肥虾
人丑就要多读书,人穷也要多读书,平庸之人更要读书,让一小部分人先读起来。
王烁是读书人。前几年看他的采访,他在大学时期便练成了「读门绝技」,可以同时看两三本书,摊在桌子上,看这一本,又看另外一本。读书多,且速度快。
读书要学以致用。王烁用博弈的理论解释“如何避免失败的人生”:不要以人生为赌注,要让人生本身就是回报,当下就是回报,最好每一刻都是回报。于是得出结论:
与喜欢的人在一起时间越长就越快乐。工作之内,与老板在一起;工作之外,与妻儿在一起。找对老板,找对老婆,现在就快乐起来。
按照这条理论,王烁哲学系毕业后进入《人民日报》夜班编辑部,后成为大名鼎鼎的《财经》杂志主编,现在是财新传媒创始人之一,他在谈到选择新闻业的时候说,做新闻的话,经济报道是一个非常有空间的地方,一是因为很多事情在发生,二是因为这些领域你可以大有作为,相对而言障碍比较小。他找对了工作,他很快乐。
王烁的微博介绍有句话:中文老婆推创始人。当年他在推特和微博里写了大量关于自己老婆的推文,列举一二:
“老婆抢过iphone,看上面打开的书是乔布斯演讲术,不屑,“谁会看这种书?有什么用?”我对曰,“这种书是给闷骚的人看的,你是闷骚的天敌,用不着。”
“在外一天,冷落老婆,心中害怕,频频致电,要不要出来逛街?要不要我带本八卦杂志回家?峻拒。益恐,奔回。无他,老婆耽于穿越文耳。”
用博弈论,王烁解释怎样避免失败的婚姻:在长期的性别战争中,反复博弈后,达成协调。比如夫妻双方划定或默认底线:世界杯决赛要跟老公一起看,格格大结局要跟老婆一起看。
他又加了一句,理论虽然苍白,但是我有忠告:别管什么理论,听老婆的。
用知识理论指导实践,王烁活得很快乐。
后来我开始追王烁的博客,他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用读到的书籍知识来解释:
如何不给高考填报志愿留下遗憾?
二战即将结束,21岁的本华·曼德博考得第一名,可以在巴黎高等师范和巴黎高等理工两所大学中任选其一,家中为此召开家庭会议。叔叔建议去巴黎高师,纯粹科学带来最大的人生满足。一位表亲认为高师也好高等理工也好都是精英治国时代的余晖。哪个也不要去,要去地方大学接地气。父亲则说,无论学什么,要像远离瘟疫一样远离依赖政府扶持的学问和机构,要学那些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谁在台上都用得着的东西,比如工程学。
曼德博去了巴黎高师,但只待了一天便退学,转入巴黎高等理工,却没有走上高等理工毕业生前往法国政商两界的通途。他游学大西洋两岸,绝大部分学术生涯在IBM实验室渡过,创始分形几何学,跨越学科,直到人生暮年才转入学术正统,成为耶鲁大学有史以来获得终身教职时年纪最大的教授。他走的路最接近父亲的教诲。
这是王烁在曼德博的自传《Fractalist》(《分形者》)里看到的。
他看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比特的著作《Mindware: Tools for Smart Thinking》(《智件:思维兵器谱》),解释为什么人穷就该多读书:
爱尔兰和芬兰过去几十年在教育上做了大规模投入。爱尔兰教育投入的重点在中学、大学和职业教育。爱尔兰人此前的智商得分显著低于英国人,现在不仅智商赶上来了,人均GDP也超过了英国。芬兰的投入重点是确保贫困家庭孩子能得到可与最富有家庭孩子看齐的教育。到2010年,芬兰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发达国家第一,而人均GDP也超过英国。
更有意思的,比如从经济学家费曼的自传里,读出获得自由、性,以及怎么赌博挣钱?怎么通过“边界意识”理论,让二孩养育更好地分配爱?
这些文章,都在微信公众号BetterRead里。因此有了这本合集《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
王烁有自己的读书哲学。他感叹世上书太多而人生有限,看书一定要有选择。学习不走捷径,读书不求名利,以英文书打开认识世界的一扇窗。他在《读书六问》一文中探讨「读书」的大命题,认识自己,理解社会,读书是捷径;不要读中文书,要读西文书,首先是英文书;读书为认识自己,为理解社会,为解决问题,终生学习,学以致用;中西交融,求智慧,不为学问,归根到底是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读书只存在适合不适合的问题,不存在读书比不读书更高贵的问题。有的人从来不读书,但对人对事的判断有别样的洞察力。不学而知,那是真正的高明。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打通这个世界的桥梁。
王烁给自己读的书评级打分,三星不可不读,两星不妨一读,一星不如不读。在我看来,《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是准三星,不可不读,一定要读。
人丑就要多读书,人穷也要多读书,平庸之人更要读书,让一小部分人先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