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不需要你成功,他只需要你尝试。 ---特蕾莎修女
先跟大家讲个我说看到的故事:
我在从深圳到北京的飞机上遇见一位女士。她去年本想考自己喜欢的研究生,结果失败,却出乎意料地遇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今年是考还是不考?她怕考了又考不上,浪费时间,但是不考又不安心,已经纠结半年了。
我又问她:“现在你每天烦这件事情还你多少时间?”
她说,从过年到现在(6个月)每天都在想,上班下班都想烦死了。
我说:“如果你用你烦的时间来学习,有没有可能考研早过了了?反正是花时间,与其花时间郁闷,还不如花时间学习!顶多就是不过,那也多学习很多东西呢!不学白不学!”
花时间来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来尝试,是穿越成本。这位女生花来郁闷的时间,如果是每天5小时(上班下班都想),一共6个月,那就是900小时。而去年他差三分就过的考研,每天用4小时,3个月,考前突击一周(算每天20小时),成本计算如下:
穿越成本:(4hx3x30)+(20hx7)=500h
等待成本: 5hx6x30=900h
等待成本几乎是穿越成本的1.8倍。
看得出来,如果她用纠结的时间来考研,几乎连两个多研都考上了!这里还不算因为郁闷添加的起痘痘、鱼尾纹以及学习的信心丧失等损失。
在这个故事里面,这个人陷入一个这样的心智模式:越等待,越没有时间和信心;越没有时间和信心,就越不敢考研。这个人会在今年考研前最终放弃,在新的一年,等待的焦虑会继续消磨这个人的信心和能力,一直到她终于有一天完全放弃为止。
当一个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我在一个朋友聚会中谈到了等死模式。听完我这个故事,我的一个朋友走出去,十分钟以后满脸喜色回来告诉我们,YEAH!成了!
什么成了?原来这几天,她一直在纠结自己是不是该给一个大客户打电话。这个客户是她的一个重要资源:如果打了,她担心人家觉得自己公司还在创业阶段,比较小,对自己印象减分。如果不打,这个客户肯定就没有下文了。比这个更加纠结的是,他已经为这个事情头痛了一个星期,开始失眠,和家人发脾气,面对客户越来越没信心了。
她听完故事,迅速计算了一下自己的等待成本和穿越成本:
与其在等死模式中消耗自己的心力和体力,还不如去试一试!她走到洗手间,心跳加速,打通电话,惊喜地听到对面的客户爽快地答应自己,对方还开玩笑责怪她说:“为什么现在才说,还以为你找别人了呢!”
她想,早知道这么容易,我还担心受怕些什么?
一旦你陷入了等死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行动起来!穿越过去。因为你等待的成本,远远高于你穿越的成本!
西方人说: 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ie.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来等待,而是用来穿越的。
以上摘自《拆掉思维里的墙》---古典著
怎么样?看完这个故事你是不是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回顾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大学上公共课,基本上是各个学院各个学生自主选课混搭着上,这样的课堂除了学习之外,也是一个很好建立人脉,认识了解不同院系同学的机会。
大学里面部分院系的男女比例不协调,比如医学系男女比例是1:10,而计算机系男女比例是9:1,都说大学要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如果只看本班同学,竞争太大,计算机系的小华,正为班中女生资源稀缺而发愁,那么,这样课堂就是个很好的机会了,于是这次小华决定不与室友一起坐,独自坐在教室的另外一角。
有一次上课,正好身边坐着一位美女,心想:机会来了,成败在此一举。但是这时小华习惯性的开启了等死模式:我该说些什么啊?怎么开头?
“你好,我是小华,很高兴认识你!”,这会不会说太土了,哎,我平常本来就是比较内向的人,早知道就跟我们宿舍小明请教两招了,不行啊,我要是跟她打招呼,她不理我怎么办啊?那我多没面子啊,室友还在那边看着呢,说不定回去就被他们批斗一顿,她这么漂亮,说不定有男朋友了呢,一节课都手心冒汗,内心纠结,等待焦虑到了下课。
回宿舍的路上内心莫名的烦躁,想了想下次还是跟室友一起坐一块吧,晚上带着遗憾和悔恨睡去。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个案例,与小华同班的小文,上另外一节公共课,有几次上课,小文搭讪其他女生,刚开始也是老套的打招呼,对方也有礼貌的回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虽然不顺利,当然也有遇到比较高冷的女生,但是小文觉得也没什么损失,还是尝试换着方式搭讪。
这一次,小文没带笔主动打招呼,有礼貌的借东西,后来利用课间时间好好聊了聊知道对方是某某系某某,并发现两人都喜欢跑步,于是下课后加了QQ,经常交流聊天,小文主动约小杨有时间一起跑跑步,慢慢就在一起了。
很多人回想自己的已逝去的时光,大部分都会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做什么事情,错过了哪些机会和人,却很少有人后悔自己做过什么,世间很多事情,只有真正做过才能体会。
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记住上帝不需要你成功,他只需要你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