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13岁的留守儿童砍杀七旬老人,拿走700元钱。
前两天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我感到很心疼的同时,又觉得发生这种事情并不出奇。
当时评论下方第一条就是:养不起就别生,拉低社会人口素质。
虽然这话看着有些偏激,但我非常认同前半句,养不起就别生。
我特别不能理解老一辈们重男轻女或是不惜超生来增加人丁的老旧思想,如果自己的生活已经举步维艰了,那为什么不能等自己生活条件好了再要孩子呢?你既给不了孩子最起码的物质生活,又不能给予孩子相互依赖的情感,甚至连好的教育都满足不了孩子,那么用这一代人的不幸来换取下一代人的不幸或是更不幸,然后周而复始地恶性循环下去,就是你们想要的结果吗?
作为曾经的留守儿童,我想我是有资格说这些话的吧,用我姐跟我妈说的话那就是:我们姐妹用10多年孤单无助的童年换来并未扭曲的三观,真的已经很不容易了(别误会,我们一家人现在的关系挺好的)。
当然,有很多人这时候要说了,这种惨剧的发生,国家也有责任,社会制度存在问题,异地求学太艰难等等,社会制度确实存在不足,这是我们不能否认的,公共经济学也好,博弈论也好,各种经济学都应该有讲到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利用的不足,但是不能我们并不能把自己所有的不幸都归罪于此,毕竟作为一个世界人口大国,我们的祖国已经做的很好了,并且一直在进步。
撇开民生和国家教育资源这类大命题不谈,我想先聊聊这个问题的根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留守儿童?无外乎几个原因:1.家里太穷了,不得不得把孩子放在家里,父母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2.家里孩子太多了,父母要工作,照顾不过来,3.异地上学困难,孩子必须留在家里上学,可是父母不能留下来。
那归根结底,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是家庭条件。
我身边有太多太多的留守儿童,包括我自己,当你真的站在这样一群人中间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一切的迫不得已,都是他们自己活该。这个“他们”指的是父辈,老一辈。
同样是农村人,如果一家人冷静克制,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来生育孩子,那么,前面说的几个原因根本都不是问题,你家庭条件再不好,两夫妻养一个孩子,就算老人健在,只要两个人勤奋一些,无论如何都承担得起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吧。对比其他不管不顾非得生了一大堆孩子的家庭,生活一定会过得更好。
我朋友的家庭就是典型的冷静克制的家庭,她小的时候家里条件也不好,爷爷奶奶辈同样重男轻女,但是她的爸爸妈妈在生下她妹妹后,就果断不再要小孩了,尽管后来不得不去大城市打工挣钱,养活两姐妹,他们仍然把她们带在身边,刚开始那几年的确很辛苦,但是她们都还小,并不觉得父母辈眼中的辛苦的辛苦,反而觉得爸爸妈妈在身边就很开心了,孩子们一天天健康快乐地长大,父母也积攒了不少积蓄了,在实在无法在当地办理入学的情况下,父母带着她们回老家上学,自己则在老家做起了小生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两个女孩也不负众望地陆续考上了好的学校。
可惜的是,这只是如果,因为大部分的农村人是并不懂什么冷静克制、量力而行的。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妈生下我姐的时候,一家人在家乡,工作的工作,带孩子的带孩子,日子过得还是和谐美好的,可是自打生下了我,那一切就不同了,当时老家的政策是每家可以合法生两个孩子,第二胎还是女儿,我的爷爷奶奶当即变了脸色,从此再也没有给过我妈好脸色,我爸也是,在我4岁那年,我爸妈做出决定,让11岁的姐姐和爷爷奶奶一起在家照顾我,他们则去千里之外打工,此后的我的成长中最重要的十多年里,就很少见他们回来,直到我临近中考,我妈才回到家,此时,她身边带着一个我从不知情的小了我9岁的弟弟。看出我的故事的问题所在了吗?没错,是老一辈心里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
我们家的故事并不是个例,而是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的真实情况,能在第三胎生到儿子已经算是较好的情况了,比如我的一个亲戚家,生到第三胎仍然是女儿,尽管他们及时放弃了一定要儿子的执念,可仍然造成了一些悲剧,在有了第三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则将自己的第二个女儿寄养在亲戚家,二女儿只比小女儿大了不到两岁,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二女儿性格叛逆而倔强,甚至有些心里阴暗,一度与一家人断绝来往,自己一个人在外地“自生自灭”,直到后来远嫁到另一个省份,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体谅到为人父母的不容易,才开始回家探望自己的双亲,她从结婚到生孩子,她的家人并不知情……
还有个亲戚,父辈正好有一长女和一小儿子,儿女与我同辈,按理说这已经是很完美的家庭组合了,可不知出于怎样的思想,他们的父亲并不让他们的母亲外出工作,一个人承担着上有二老下有二小、以及妻子的一切生活压力,因此直到小儿子到了适婚年龄,家里仍然是家徒四壁,后来儿子(也就是我的表哥)就在破败的房子里结了婚,有了孩子,可就是在这样一个窘迫的经济条件下,因为生下的头胎不是儿子,他们还是紧接着又要了二胎………
这样的例子简直太多了,以上家庭的孩子,都是以留守儿童的身份长大的,哦不对,我的表哥原本并不是留守儿童,可是到第三代人(他的孩子)这儿,又迫不得已变成了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左手一个一岁半的小孙女,右手一个半岁的小孙子。听我妈说起这些的时候,我真的觉得不可思议,老一辈人经历过旧社会的封建思想查毒,重男轻女情有可原,可是我那位表哥,和我同样是从小接受现代教育的人,竟然也会有这么可怕的执念,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留守下来的孩子,其实也并不全都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过得水深火热,相反,其实有很大一部分人过得很好,尤其是那些被爷爷奶奶溺爱的孩子,在物质条件上往往并不成问题,而真正的问题出在哪里呢?还是父母这里。
我曾经非常恨自己的父母。我不懂,为什么我那么努力地让自己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们却看不到我的努力呢?更不懂,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有父母相伴,而我却只能和家里的狗狗玩(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陪不了闹腾年幼的我),更不懂,自己明明有爸爸妈妈的啊,为什么却像是个被遗弃的孤儿。
远在千里之外的爸爸妈妈,永远不会明白,当我需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参加学校活动的时候,奶奶竟从爸爸的衣柜里翻出件大大的男士衬衣给我穿去了学校(她觉得好看),不到十岁的年纪,就那样成为了所有同学的笑料时,我有多难堪;他们也不会明白,当我去小伙伴家玩的时候看着他们的父母轻声细语地给他们讲作业或者只是责备他们,我有多羡慕;他们更不会明白,同龄的孩子不懂事地管我叫没爸妈管的野孩子的时候,我有多难过,同样的,他们不会明白,爷爷奶奶的言词中永远带着一句“家里没有钱,你要省着点花”的时候,我有多害怕老师要求我们买课外作业……特别好笑的是,弟弟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老师统计班上的特困生名单,我们笑问他为什么不报名,他特别理所当然地说,“我觉得我我们家条件挺好的啊”(他一直在父母陪伴下长大的)。
在孩童时代,若是没有父母陪在身边,就仿佛失去了所有的底气,成绩再好也无法弥补这种底气不足,因此缺乏安全感,极度自卑,负能量爆棚,就是我童年生活的性格写照。
而我这类人,是属于留守儿童中,成长的较为顺遂的,心理状态比较好的,只是自我封闭了些,并没有演化成出偏激的品格,那么可想而知,那些家庭条件比我们家更差,或是过得更不如意的留守儿童们,内心承受着多大的压力与负能量,那再回看这条新闻,我真的并不觉得意外,甚至觉得这在情理之中。
我说了这么多,其实想表达的是,希望那些家庭条件不那么好的年轻人们,不要再走老一辈的老路了,如果确实没有经济能力赡养孩子,那么就先给自己一些时间,好好奋斗,做足准备,等自己有足够的底气来承担上有老下有小的物质供给的时候,再要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吧。
有什么比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更重要呢?如果我们给不了孩子最起码的物质条件和相依相伴的亲情,那么即使是不要孩子,也没什么不对,反而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如果有来生:
至未来的妈妈:如果你不能在我身边陪我一起慢慢长大,那么请你给我一点时间,让我晚点来到你的身边,不管彼时的人世间,是春暖花开,还是天寒地冻,我都要挽着你的手,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来自未来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