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皆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此文出自佛家的《百喻经》,根据百度百科上的解释,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是看事物要看到其内在联系,不能单一形而上的看问题;二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则会走向事物的反面。
不可否认,从表面上讲,百度百科中的解读也中规中矩,不无道理。但我们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文在我看来,却有不同的观感。
首先,从生理的角度,愚人“愚”否?不愚也。孔圣人有云:食、色,性也。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想要吃的更饱、更好、乃至更美,这是一种天生或者说天然的的欲望,无可厚非。就像我们国人自己,温饱还没解决时,当然是来者不拒,想要吃得更饱,而当基本的需求得以满足后,他就希望吃得更好更有营养,而当营养已经十分充足,就开始希望吃得更美更加精致,不但要讲究“色香味”、还要讲究“形、意、神”,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底层基因代码。
愚人“嫌淡而无味”,想要吃的美味,这说明他一点都不愚,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生理需求,何谈“愚”之说?
其次,从思维的层面上讲,愚人之所以被称为愚人,是由于其认知使然。根据他对食物加盐前后的对比和品尝,他理所当然的认为,是盐使得整盘食物变得有滋有味。于是乎他的大脑便以偏概全的认为,盐是整盘食物的关键。当然,盐,作为百味之源,确实在一盘食物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他却不晓得,站在整盘食物的角度看,盐只是其中关键一环,离开了食盐,食物还是能够饱腹,虽然没了更加丰富的滋味。愚人之所以为愚人,就是他的认知让他把食盐提到了至关重要乃至无以加复的地位,好像没有了食盐,整盘食物就没有了灵魂,就无法称其为食物,他这种极端或者说是本末倒置、反客为主的思维,才是导致其“反受其害”的缘由。
其实反观我们自身,有许多时候又何尝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待好多事情要么倒因为果,要么本末倒置,要么故意夸大某一个非重要因素,从而导致自己思维和认知层面上的闭塞和无知,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而不自知其因为何。
再则,从习性的角度来看,其实大多数时候,和文中的愚人一样,我们从出生以后,一直受到各种自以为正确的偏见和狭隘的看法、观点和所谓的经验所左右而不自知。为何如此?因为我们大脑的出厂设置就是怎么方便怎么行事,这样我们就可以省下许多思考和反省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我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世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成不变的,按照我们生活中固有的思考模式和原有经验做事,出错的概率会相应的减少。但我们不晓得原有的经验和类似的推理往往是会骗人的,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尤其是在遭遇百年不遇的互联网之大变局时代,如果依旧固守成规,不知变通,那么迟早会被自己原有的经验害死而不自知,正如文中愚人最会“味败”,反受其患一样。
唠唠叨叨写了这么多,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会受到欲望、认知和习性的牵引,佛家认为所有这一切都是“业障”。这本无可厚非,但有时还是要保持某种程度上的清醒和独立,不要被自己的“业障”所绑架了。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不时的回过头来,有意识的反省自身,反省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思维认知模式,这样我们才能超越“业障”,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