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出自王维的《汉江临泛》,由此知道,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精神是,自然之美;读着文字,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是语文素养,即在生态中培养语文素养。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汉江临泛》是王维融画入诗的力作,“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勾画出汉江壮阔的景色。汉江,又称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十堰、襄阳、荆门、潜江、仙桃、孝感,到汉口流入长江。战国时期,今湖北是楚地,襄阳位于楚国的北边,是楚国的要塞,古诗文中“三湘”指的是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荆门”是山名,今湖北宜昌市宜都县西北,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便写于此地:“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千里送行舟。”九派则指的是长江到湖北、江西、九江一带的九条支流,后泛指长江。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中“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诗文中的“九派”,指的是现在的九江。九江古称“浔阳”,相传大禹治水,于此处开挖九条江,以疏通汹涌的洪水,使这一地区出现了“江到浔阳九派分”之势,故而得名“九江”。
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是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诗人一开始就铺展出无垠的楚地,作为整首诗的背景,接着从远近开始构图,想象着这样一幅画面,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慢慢带着读者,进入到忽悠迷离的山水之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这首写于公元740年的《汉江临泛》,是王维任殿中侍御史时,因公务去岭南,从长安出发,到的第一站便是襄阳,看到汉江的景时所作。在襄阳,还有他的好友孟浩然,但是在王维到来前几个月,五十出头的孟浩然已因病去世,这使得王维伤心至极,又拿笔写下了一首《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怀念孟浩然的诗词还有;
《游襄阳怀孟浩然》
(宋)白居易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
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
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馀芳。
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这是公元794年,白居易的父亲在襄阳任职时,只因为读到了孟浩然的诗句,白居易写下的这首诗,这种隔空的思念,只有同境界的人才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古往今来,吟诵长江水(含支流)的诗词歌赋,络绎不绝。公元822年七月,白居易已年过半百,自中书舍人授杭州刺史的诏书得以颁发,由于京杭大运河受阻,白居易由商山道、经襄阳、汉水辗转去杭州,长途跋涉,出了襄阳,过长江支流汉水时,写下了一首七绝写景佳作: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蕴藏在诗人笔下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是他们眼里的祖国,也是他们心中的抱负。现今,跟着古诗词,游历万水千山,踏着诗人的走过的路,想象那一幅画面,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