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这是一本传授别人如何写小说的工具书,没想到是一篇短篇小说集。
但准确的来说,这本书里的“小说”也够奇葩,因为大部分文章字数很少,有的甚至只有一句话,而且内容海阔天空,说什么的都有,而且每篇的主角五花八门,机器人、小丑、第一人称应有尽有,甚至还有一条公路、一块石头、一辆自行车。
这本书封底形容其为“先锋小说集”,从个人的角度,我愿意称之为“故事书”,或杂谈,因为这123篇文章,每一篇都是一个小故事,且种类驳杂,就像万花筒一样。
有的像是寓言,比如《卡夫卡2号》,有的脑洞大开,比如《无头骑士》,有的充满了思辨色彩,比如《宇宙中流量为11的词》;有让人朝着哲学方向引导的文章(《西西弗的巨石》)。
有个人情感抒发的畅想(《一扇永远敞开的窗户》),有讽刺小短篇(《骷髅故人》),也有让人忍俊不禁的小玩笑(《火车上到底发生了什么》),甚至还有系列故事——我非常喜欢的“小说机器人”系列,甚至连语法运用都能写成一则故事(《两个句号之间的友谊》《汉语的偏好》)。
所以,这是一本初尝味道很怪,但容易看进去,在很多故事中能感受到作者刘按与众不同的脑回路,而且不得不对其的清奇的角度所折服。所以这里就从两个方面跟大伙聊聊。其一是阅读定位,其二是阅读方式。
首先,对于这个本书,需要一个合理的定位。
那些喜欢读小说的读者,喜欢跌宕起伏的文学的朋友,这本书可能并不合适您,那么这本书适合什么样读者呢?
那就要看您所处什么样的环境了。
从个人的角度,阅读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所以,每个不同的时期不同环境,我会看不同类型的书,那么要问我喜欢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读什么书?从这个角度,书籍分为两种:枕边书与厕上书。在这两种环境中,尽量少玩手机,用合适的书籍取而代之,不更好吗
这本《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那么好》,属于后者。
我的朋友安东,就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厕读的文章,我与他的观点是一致的。
什么样的书可以被称为枕边书?这个标准就很宽泛了。只要是能让自己轻松的书,哪怕是恐怖小说,读完后不敢睡觉,也是无所谓。毕竟夜静的时候,或下雪下雨的时候。躺在床上读书,读一本喜欢的小说,或者传记,甚至历史书,这种过程是很享受,这就是枕边书,可惜如今朝九晚五+成家的我,这种闲暇的时光可称弥足珍贵。
厕上书就不完全不同了。
用安东老师的话来说,六字真言:“拿得起,放得下”。
没错,上厕所是完全的私享空间,不受外界打扰,但时间有限,不能因为出恭完毕,就放弃正在兴头上的阅读,也不能由于阅读过于沉溺,而呆在厕所久久不愿出来,所谓“兴起而至,兴尽而归”,我觉得就是在形容厕中读书之事。
基于此,上厕所的时候,千万不要读网络小说,包括武侠、盗墓、冒险、恐怖这些书籍,因为故事跌宕起伏,而且情绪是连贯的,很容易读到兴头上从而忘记出恭,而从厕所出来之后,可能会接着干别的事,阅读容易中断,导致情绪断掉,会让阅读体验大打折扣。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厕上书,也分化出了“路上书”这一种类,因为当下通勤时间的原因,在地铁里能看到不少人在玩手机,而也有朋友捧着一本书在读。我也喜欢在通勤时看书,但不能看长篇小说,好几次我坐过站了。
所以我觉得,无论是厕上书还是路上书,首先要篇幅适中。在有限的时间里,如厕完事与阅读完成,两件事可以相辅相成。
这也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如本书这样的短篇故事集,有个最大好处,就是随便翻开某一页,都能读下去,期间没有连贯性,而且内容多变,随时可以阅读,也随时可以阅读中断,不会对阅读体验造成影响,甚至还会有积极的帮助。
因为比起“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更适合“分着读”,这就是要说的第二个的问题:阅读方式。
刘按的脑洞真的很大,一百多篇文章,竟然不是多人作品的合集,而是出自一人笔下。而且如开篇本文所言,这些文章/故事包罗万象,题材各异,又极为短小,每篇文章点到为止,都是留有余韵,给予读者遐想空间。
所以这种写作方式,让每个故事给读者的情绪,随着故事的结束,不是终止,而是“中止”,就是你会一定程度上去思考和回味你刚读过的内容。
假如连续读下去,可能会有些倦感(其实也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阅读习惯而已,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的)。
反而抽空读几篇,在短时间内情绪上完成建立和中止,会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意图。
这本书我就是分好几天读完的,每次读一点。上厕所时候读,路上乘车的时候读,出恭完毕/地铁到站,随即收手,在脑海中萦绕几篇读过的故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说我比较喜欢的几篇吧:
★《绝望刀》,主角是一把绝世宝刀,但主人却不当刀客改行当了厨子,整天切菜,宝刀就很绝望。但让他更绝望的是,自己竟然喜欢上了切菜的感受。
★《无聊变速箱》,当一个宝箱遇到一个无聊的人时,会自己打开,结果全世界很多人和动物都聚集到宝箱面前,希望证明自己无聊,但这件事本身就很无聊。
★《正朝我赶来》,世界上所有人和动物都在朝一个方向移动,只有“我”正在理发,理发师叫我别动……这个故事有的风格非常对我胃口。
★小说机器人系列,出现在一个统一的世界观中——所有小说都是机器人写的,每一则我都很喜欢。有不想写小说而想写诗的机器人,有写了一个全天下机器人都读不懂的晦涩机器人,还有为了不改稿而启动自毁程序的机器人,应该是作者自身的投射,也是我等搞写作之人所心水的故事。
这些故事啊,各有特色,刘按的文章,说白了很符合当下新媒体或脱口秀思维,内容、文体、乃至角色不限,但一定要“语出惊人”。
更重要的是,每则一二百字,格式多种多样。
还要补充一点,作为从事新媒体工作的人,深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我们领导时常教导我们,要文案短小,且言之有物,说得容易,真正写起来非常困难。
所以当看到这些短小精悍且脑洞大开的文章,外人可能体会不深,但我很有感触——新媒体时代的特色文体。
终究而言,这本《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那么好》,不敢说拓展文体的边界,还是兼具什么思想性,总之确实很开脑洞,也有趣味性,而且还很禁得住琢磨。最重要的是,这些各种千奇百怪的故事,一定要“分着读”,而且的确很适合出恭前后、出行时分的放松阅读,才对。
最后,“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那么好”这个名字,是有梗的。
这是来源于书中“小说机器人”的梗,比如那篇《为什么要把诗写得那么好》,是关于写诗机器人和夸诗机器人的故事。而之所以喜欢这个系列的故事,大概是同为爱好写作之人那点共通诉求吧,而该书的书名,大概也是所有作者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