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一知己可以不恨
田园居士岳岩坪原创
寂寞有时会浮上心头,孤独有时会如影随形,人生而孤单,没有人会一生永远陪伴在你的身边。
父母、子女,大多会是你人生上半场和下半场的陪伴,朋友或许是你人生一段旅程的陪伴,爱人大约陪伴的时日会多些……
但这些都只是陪伴而已,心灵时而会泛起淡淡的孤单和迷惑,偶然也会发出:“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的感叹!
父母没有生下我时,那么现在的我是谁?当父母生下我的时候,当时的我又是谁?
当我长大的时候,我终于有了自己的思维,对人生对未知的世界便会有着些许的无力感……
人这个时刻会渴望与人探讨这些迷惑,这就是知己。把“知己”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
历史上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对知己当属伯牙与钟子期。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 好啊!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这也是“知己”一词的由来。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己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历史上的苏东坡和佛印和尚,也是一对流传千古的知己。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你有幸得人为知己,为幸!我则有物作为知己,亦幸!
人作为不同的独立存在于世间的个体,遇到知己的概率极少,不是谁都有这个运气能遇到志趣相投的人作为知己。
这需要具备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于千万年之中,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的运气和智慧,我等俗人不一定具备如此机缘呀!
那么退而求其次,我觉得世间最好的知己就是书本了,一书在册,万事无忧。
出可在侧,入则同榻,可以须臾不离,终身相伴,不用在意世俗之眼光,不用理会门第之差别,没有空间的距离,也没有时空的间隔,得之,幸哉?不幸哉?
自古就有先辈们如此选择,我可不是先天下之先哟,不信你看: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以菊花为知己。
写有:“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为证。菊花有着高士的品格,和渊明有着相同的品格。
北宋隐逸诗人林和靖以梅花为知己。
梅花有着古代隐士“清逸”的品格,与林靖和的品格有着相互呼应之处,他一生不仕不娶,“梅妻鹤子”过其一生。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写梅花的经典之句。
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三儿子王徽之一生爱竹,以竹子为知己。王徽之曾经指着竹子对他的朋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杏林是中医界的代称。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这源于三国时期的董奉。
董奉家住庐山,他常年为人治病却不接受别人的报酬,以植杏为诊金。十几年后,杏树上万棵,他让买杏人以米换之,又以所得之米救济贫苦人家。董奉宅心仁厚,以杏为知己,杏成全人生。
神仙传·卷十有关董奉腾空升入云中成仙而去的故事。
北宋哲学家,儒家理学思想鼻祖周敦颐视莲花为知己。
周敦颐立志要有一番作为,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他为官正直,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
他通过创作的一篇散文《爱莲说》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也明确表达了自己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
其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将他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作了最好的诠释……
喜爱书画的朋友大多知道宋朝《米芾拜石》典故,米芾的书画造诣很高,曾官居书画学博士。
他一生视奇石为知己,简直到了如痴如癫的地步,在石文化中被后人尊为“石圣”。
还有陆羽视茶为知己,屈原视香草为知己,怀素视芭蕉为知己,王羲之视鹅为知己……
在这个世间能有一个知己好友,就可以没什么遗憾的了。不止对人来说是这样,对万物也是如此……
以人为知己是好的,以物为知己也是好的……
得之,幸哉?不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