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和孟子思想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他们都认为人性是基础,孔子不谈人性,孟子和荀子为儒家把人性问题解决了。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性是向善的,就像水往下流一样,人是可以为善的。
孟子说,人有四种天性,叫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四种天性人皆有之。恻隐之心是仁,羞恶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
仁义礼智是人的社会属性
人是社会性的,一个社会性的人一定会有仁义礼智这四种社会性,可以说是社会性的本能,是每个人都固有的,不是外部强加的,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有注意罢了。
既然人性是向善的,怎么会有恶呢?孟子说,这是条件和环境造成的,虽然人性是向善的,但外部环境逼迫人去做坏事,他也会做。
孟子的人性向善理论,解决了仁义道德的人性基础,因为道德没有人性作基础是站不住脚的。
人为什么会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呢?这些"心"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由荀子回答了。
性伪有别
荀子把人性一分为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做性,一部分叫做伪。
荀子的伪不是伪装,不是虚伪的伪,是人为。"伪"这个字是一个人字加一个为字,人为的就叫做伪,天生的就叫做性。
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人作为动物也有的东西,叫做性。
伪是人的社会属性,就是人作为人才有的那些东西。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天生的、作为动物也有的、自然的属性是恶的。
人善是因为有后天的改造——伪,性伪有别。
荀子把世界上的存在物分成四个等级:
最低的一等叫水火,就是无机物;
高一等的叫草木,就是植物;
再高一等的叫动物,即禽兽;
最高一级是人。
荀子说:
水火的特点是有气而无生;
植物的特点是有生而无知,有生命而没有感知,没有心理;
禽兽的特点是有知而无义,动物有感知、有心理,没有道德;
人是有气、有生、有知、有义。有物质有气,有生命有生,有感知有知,有道德有义。他说只有人有物质,有生命,有感知,有道德,因此人是世界上最高贵的。
高贵在道德,如果道德不是人性的组成部分,那人就不是人了。
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辩也。”
意思是人与动物的区别难道仅仅就是他双腿直立,身上不长毛吗?当然不是,人有道德。所以荀子观点是人性有恶。
因为人性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其中的社会性部分是善的——伪,自然性的部分是恶——性。
仁义礼乐,荀子孟子各讲一半。
孔子仁义礼乐都讲,孔子之后,孟子荀子各讲一半。
孟子着重讲仁义,荀子着重讲礼乐;孟子要为仁义找基础,主张人性向善,荀子要为礼乐找根据,提出人性有恶。
人性有恶就要礼乐。
荀子说:“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
人为什么要有礼乐,为什么要有道德,是因为人的自然属性,也就是动物属性是恶的,如果不用社会性去改造他,人就会变成动物。变成动物又怎么样呢?
荀子说,人要是变成动物就活不下去了,因为人的动物性的生存伦理是低于动物界的。人力不如牛,跑不若马,讲生存能力,人甚至赶不上蛇鼠,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结成一个群体或社会。
人依靠什么结成社会呢?
把身份弄清楚,就是有秩序;
有道德,大家都讲道德;
讲礼,因为直接表现道德、维持秩序的就是礼;
靠乐,有了等级社会,有了秩序以后,大家还要心情舒畅,这就是乐。
所以礼乐是帮助人们组成社会的东西,这些东西都叫伪,而无伪则信不能自美,没有这样一个后天的改造,人不可能变好,不可能变得有道德,所以非有礼乐不可,而且荀子指出,由于人的自然属性是恶的,所以人不能改造自身。
改造自己要靠圣人。如果有了后天的改造,有了礼、有了乐、有了仁、有了义,我们就能由一个本来很不好的,像动物一样的个体,变成一个优秀的,天下最高贵的物种――人。
结果是"涂之人可以为禹",就是普通人,只要讲仁义礼乐,就可以变得像大禹一样。
孟子看重向善的可能性,荀子关注作恶的可能性
中华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首句"人之初,性本善"被后世认为是儒家"性善论"的总结,这是值得讨论的,孟子的本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归纳起来,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性是道德的基础。
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的社会性是善,区别只在孟子不谈人的自然性,而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性是恶。
他们都认为人有两种可能性——向善的可能性和作恶的可能性。
区别在于,孟子看重向善的可能性,荀子关注作恶的可能性。
孟子把人向善的可能性看作水,就像流水一样,水是往低处流,而人是往高处走,只要合理引导人就可向善,所以孟子主张引导,显然这是柔性的,靠自觉;
荀子把人作恶的可能性看作火,如不加以防范就会造成灾难,所以防范是第一位的,所以荀子主张对人作恶的可能性进行防范。
表面上看两家的观点水火不容,实际上是殊途同归,都认为人应该成为有道德的人,人应该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一旦加强了道德修养,或如荀子说的,你可变成大禹,或如孟子所说,你可变成尧舜。
荀子的防范是刚性的,靠强制,这个强制的过程,荀子称作化性起伪,化就是改造,性是人的自然属性,起是兴起,伪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说要用人的社会性去改造人的自然性,这要靠圣人。
荀子说法是: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也就是说,人的恶是自然带过来的,是很顽固的,必须靠教化来改变。
首先树立君子的威望,用君主的力量来强制改变;
第二点要建立礼义,就是道德;
第三要建立法度,就是法令;
第四还要有惩罚。
这就是荀子的四大法宝:君权、礼义、法度和刑罚。
这与法家的专制理论很接近,在先秦诸子中韩非是真正的人性本恶论者。
自从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和儒家学派,他和他的学说与学派就成了后世无法回避的话题。墨家、道家、法家群起而攻之,儒家自己则一面继承维护,一面修正发展。墨家、道家、法家之间,包括儒家内部不同派别之间,也各抒己见,相互批判。由此,引发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辩论。
简要概括为: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以及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参考文献:
《孟子》的《告子章句上》
《荀子·性恶》
《荀子•非相篇》
王阳明经典六句话
大彻大悟的六句话
慈孝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恭敬之心意思
心有三重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