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复习"正一下名。
什么是复习呢?
《现代汉语词典》(410页)上是这么解释的:“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使巩固。”实际上是反复的实践学过的东西。就是对自己学习过的课程进行查漏补缺和总结归纳。通过复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质量,更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所以复习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应该是伴着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的提升,而得到乐趣才对。所以复习,并不是简单枯燥的重复,而是把碎片知识系统化、能力化。最美好的结果是转识成智。
在中考复习中,老师应该研究考题。其实我觉得这也是文本解读的能力。一张试卷就是出题人的一篇优秀的文章,所以你不只是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是什么支撑着这篇文章?思想理念是什么?想要告诉读者什么?
接下来就是,通过哪种手段,学生达到这种目标。
一个是指导学生去分析错题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比如字词,诗词联句记不住。并不是如学生说的那样记忆力不好,而很有可能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理解这些字词和诗句的根本意思。举个例子:"山清水秀"中的"清",学生会习惯地写成“青”,为什么会错?就是因为不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如果我们知道了“山清水秀”中“清”是清幽的意思;“秀”是秀丽的意思,是形容山水风景优美。就不会再写错了。
比如说古诗词也是同样道理。默写中最常见的错误“濯清涟而不妖”,错写成“濯青莲而不妖”,如果要是知道了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就不会犯这种错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照汗青",如果知道“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如果理解了的话学生是不会再写错成"汉清"的。
故,一定要知道,学生错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并不能让他们简单地归因为记忆力不好,因为事实根本不是这样。
关于现代文阅读
其实现代文阅读失分率是很高。学生的反映最无助的,除了作文之外,就是现代文阅读了。调查结果表明:反应最多的是要回答的问题也理解,觉得就是这么想的,也能想得通,可是写的时候又不知道如何下笔。
这个问题容易让人误解,包括学生本身也容易误解,认为自己理解能力还不错,读懂了,只是不会表达而已。其实错了!他其实并不懂。一个人能够把问题想得很清楚,他才可以能够表达清楚,如果表达不出来,就说明他思考的还不够清楚。这个当然需要强化训练,而且是有序的训练。就像聂智老师说的那样,让他多读几遍标准答案。先比着葫芦画瓢。习惯了那种思路,以后答题就方便了。当然,肯定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根本性的东西是相通的。
再来说说这个作文。
要想在这一个月内提高作文写作水平,我怎么想这么觉得,这如同坐在凳子上自己把自己抬起来一样困难。当然学生反映最多的是:不知道需要什么材料,不知道怎么样把这个素材表达的完整。叶圣陶老先生在这方面说得很清楚,他在《如何写作》里写的很清楚了。他强调最多的就是:让学生多观察,多记录,多思考,只有思考得通了,看得多了,才可以写得通。古人说的:事事有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是颇有道理的。
所以,至于今天,关于作文,我无语。
说说复习中的老师角色。
坦白说,有些时候我会坐享其成,享受别人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不然文明如何传承,对不?有些经验是可以避免我们走弯路,走错路。可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能把“我”弄丢了。郭靖和洪七公打出来的降龙十八掌威力是不一样。同理:只有自己真正懂了,别人的那样东西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也即是自己思想和总结规律的那个人的思想契合了,他的方法才能真正为我所用,或者说我用的才能得心应手。
复习中,老师一定要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最后:
非常感谢这次讲座,他教给我的不止是知识,而是如何转识成智,虽然我转识成智的能力还远远不够,但我不多的优点里边有一条就是: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