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珥尘
东野圭吾是难得的作品高产且质量上乘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白夜行》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不同的读者会做出不同的解读;《解忧杂货店》使用蒙太奇手法将几个故事串联起来,情节温暖又感动,令人惊喜;《嫌疑人X的献身》被多次翻拍,一次次掀起热潮,数学天才石神的奋不顾身,刷新了我对“至爱”的理解……
东野先生的佳作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知名度相对较低的《信》,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部作品。它几乎不涉及悬疑推理成分,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犯罪者家属的生存问题及心理感受上。从受害人、犯罪者角度讲述事情的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很多,但从犯罪者家属角度出发进行讲述的却很少。
武岛刚志为筹备弟弟武岛直贵的大学学费,铤而走险去盗窃,不料被主人发现,盗窃演变为抢劫杀人。哥哥被捕入狱,而弟弟从此被贴上“犯罪者家属”的标签。
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一个人放进其所属的社会关系中去考察、去评论。Ta是谁的爱人、父母、孩子、兄弟姐妹,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别人的接触行为及评价。
社会关系就是这样一张无形的网,把你和周围人联系起来。
就像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讲的“差序格局”,每个人的社会圈子都是以“己”为中心推出去的同心圆。关系越近,半径越小,相互影响越大。
《信》中,因哥哥犯罪带来的特殊身份,弟弟的生活遭遇诸多困难——梦想被迫搁浅,爱情遭到女友家庭的强烈反对,工作中也被远离、遇冷眼,没有了升职的机会。
“有色眼镜”无处不在。产生偏见的根源是人自私的本性。谁都不能保证,若在现实中遇到恶性案件的罪犯家属,能够一视同仁地对待,即便不歧视、不恶语相向,至少会保持一定距离,这是对自己的保护。
《信》很明显地体现出周围人的自我保护,但在一些事例中,也透露出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表达着自己最大的善意。
善意很微妙,表达方式有很多,可以如饭店老板那样帮忙争取工作机会;也可以如由实子那样感同身受、不离不弃;还可以像平野社长那样,虽不能提供帮助使现状改变,但可以通过交流观点为陷入困境者指明出路。
感同身受基于相似的经历,可遇不可求。指明出路的要求又太高,既要一针见血、戳中要害,又要避免损伤对方的自尊心。
身处重视家族关系、宗法关系的国度,作为普通人,我们虽然没有足够的胸怀去接纳一个家庭有污点的人,但也没有冷漠到对“被贴标签”的人置若罔闻。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面对恶性案件的罪犯家属,能做到的就是像饭店老板那样,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某种方式给予间接帮助。
《信》通过叙述罪犯家属武岛直贵的经历,表现出人性的纠结:既想去付出,又怕被殃及,经过综合比较后,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善意。
这些方式没有优劣之分、高下之别。因为这就是人性——在确保自身人身、财产安全的前提下,然后去关爱别人。
下雨天,你躲在屋檐下避雨,幸运的话,可能遇到分享雨伞的人,但不会遇到给你雨伞却自己淋雨的人;沙漠里,有人愿意分享水帮你走出困境,但他绝不会把所有的水都给你……
道理正是如此,人性正是如此。
感谢东野先生没有把世界强行描述成一个充满“真善美”、处处公平的模样,而是通过接近真实的描写,体现了一个群体的生活状况和心路历程,让读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群体,同时表现出人性的本质。
这使《信》具备了更深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是作者对于人性的思考和解读,对于所处时代、社会予以细致观察的佐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