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行书共四幅,每幅138*35cm,书于戊戌年11月5日,一气呵成。字文摘自《邵氏闻见录》,北宋邵伯温所撰,《邵氏闻见录》全书20卷。这是其中记录宋仁宗与后妃的二件事,以及后来发生涉事相关人等被处理贬谪的事件。字文如下:
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器,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辰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送,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
妃又尝侍上元宴于端门,服所谓灯笼锦者,上亦怪问。妃曰:“文彦博以陛下眷妾,故有此献。”上终不乐。
后潞公入为宰相,台官唐介言其过,及灯笼锦事,介虽以对上失礼远谪,潞公寻亦出判许州,盖上两罢之也。
或云灯笼锦者,潞公夫人遗张贵妃,公不知也。唐公之章与梅圣俞书窜之诗,过矣。
呜呼,仁宗宠遇贵妃先于六宫,其责以正礼尚如此,可谓圣矣!
邵伯温(1056~1134)字子文,河南洛阳人,以学行著称,官至提点成都路刑狱、利州路转运副使。邵伯温见闻极广,早年逢王安石变法,中年经过元祐党争,晚年遭遇靖康之祸,父子均以笔记体模式记录宋太祖以来至北宋末年的朝章制度及逸闻趣事,其中涉及北宋著名文人王禹偁、柳开、穆修、尹洙、欧阳修、苏洵、王安石等,记录内容以皇室宫廷,朝臣贵族,文人墨客的日常大小趣事为主线,以微彰著,启迪后人。该书显然也有助于后世了解研究其时上层社会的生活习惯和人文历史。可以在百度搜索邵氏闻见录读取。
本段故事記錄了宋仁宗对后宫宠妃受赠礼的反感,以及后来对他处理大臣所产生的影响,我用白话演绎一下,如下:
宋仁宗有一日幸临张贵妃殿阁,见到一件定州红瓷器,定州红瓷应该是仁宗嘉佑时期研制出的珍罕品种,大臣献给贵妃的礼物,肯定不是普通常见之物,于是皇帝问贵妃,这是从那里来的,贵妃一开始还不肯说,仁宗追问:“你说,哪来的?” 张贵妃只好承认是王拱辰赠送的,皇帝很生气,说:“我常常警戒你们,勿接受大臣及其僚属的馈赠,为什么不听我的?” 说完,皇帝拿起柱斧,当场击碎了这件红瓷。
张贵妃感到很惭愧,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但皇帝还是记着这个事,好久未能释怀。
张贵妃还有一件糟事,皇帝正月十五在宫中端门宴乐吃饭,庆贺佳节,张贵妃倍侍,她穿着一件叫灯笼锦的衣服出席,显得极为高贵抢眼,灯笼锦又称蜀锦,其时出产自成都,因以金线织成灯笼形状的锦纹,故名,纹样以灯笼为主体,饰以流苏和蜜蜂,流苏一般是谷穗的变形图案,代表“五谷”,蜜蜂的“蜂”、灯笼的“灯”与“丰”、“登”是谐音,这样便联成“五谷丰登”的吉祥语。
因为从没见过张贵妃有这件袍服吧,皇帝觉得奇怪,问贵妃这件衣服是那里来的,贵妃回答说:“文彦博夫人以我是陛下的眷妾,所以送了我这件袍服。” 宋仁宗听了很生气,因为是大过节的,所以才忍了,但终究是闷闷不乐。
后来潞公文彦博升职至宰相,御史唐介以文彦博曾送蜀锦给张贵妃,即行贿张贵妃灯笼锦,才有被任命为昭文馆大学士的机会,在朝庭当众列出潞公的过错,进行弹劾。
其实说文彦博靠行贿升职,也是冤枉他,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这次是因为讨伐平定了王则暴乱,获得战功,为了表彰功勋,同时也考虑他的能力和忠心,升任同平章事(宰相)的。所以说文彦博以行贿升迁没有道理啊。
唐介的弹劾理由显然是不客观、不严肃的推断,且在大庭广众用主观臆造评劾大臣,还涉嫌后宫,对皇帝失礼,也是一种鲁莽过失,结果唐介先被贬远谪。
而后来经过有司调查,文彦博的夫人确实是赠送了张贵妃的蜀锦,所以文彦博也被处理,由宰相降职为许州知州,改为忠武军节度使,主管永兴军,一下子降了好几级,这应该是皇祐三年(1051年)的事了。两人都被降职,这样才算罢了。
其实说到以灯笼锦行贿一事,潞公夫人送给张贵妃时,文彦博确实不知道,都是老婆之间的交往,礼尚往来而已,得了稀罕的东西,送一件给上级家眷,也是一种感恩的举动,民间也是经常这样交往的,但官场就是不行,你看,出事了吧。
仁宗宠遇张贵妃,比其他六宫都更甚,后宫收受贿赂,利用方便给皇帝吹枕头风,为行贿者说事,自古有之,但对仁宗来说就是不行,即使宠爱着,碰到这种违反纪律的事还是要责罚的。仁宗这样以制度严格要求家人,清正严谨,可谓圣明矣!
以上就是邵氏闻见录这一段的故事。
说到潞公文彦博其人,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四十年前小学课本上有《文彦博树洞取球》,说的就是这个人。《邵氏闻见录》也记录有此事,其卷九中写道:文潞公幼时与群儿击球,入柱穴中不能取,公以水灌之,球浮出。可见文彦博确是从小就聪慧过人。
文彦博,山西介休人,进士及第,有宏图大展之才,办事能力极强,写得一手好字,时麾的叫法就是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这样的高管,明智的老板当然不能离开他,所以不久(至和二年1055年)复相(官复原职),由于政绩卓著,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宋徽宗时,与司马光等并入元祐党人碑,追复太师,谥号“忠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后世还被别朝追封,可见其名之著)。文彦博历仕北宋一朝仁、英、神、哲四代皇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被世人称为贤相,正面评价极高。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存世。
但是这样的高级干部,犯了过错也照样要受到处理。换到现在,一件小事就降阶N级,比之某地一个小小村长都寒碜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送定州红瓷的是什么人,我查阅了北宋王拱辰的资料记载,还真是个人物。
资料中说:王拱辰又名王拱寿,北宋·开封府咸平(今河南省通许县)人。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十七岁举进士第一,登庚午科状元及第,深得仁宗赏识,赐名拱寿,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为翰林学士,累拜御史中丞。状元喔,还得了皇帝赐名,真不简单。下面还有故事。
“数论事,颇强直。尝论夏竦不宜官枢密,帝未省遽起。至前引帝裾,竦遂罢。因逐王益柔、苏舜钦以倾范仲淹,为公议所薄。”
此事应该是发生于宋仁宗年间,王拱辰官拜御史中丞,御史中丞的职务主要是在朝庭上接受百官的奏章呈递给皇帝,并且有考评百官的权利,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党政办公室副主任。于是,王拱辰上朝评论政事,耿直强势。
有一次,在朝庭上王拱辰建议不可任命夏竦担任框密使。宋时枢密使作为枢密院长官,与宰相(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宰相主政,枢密主兵,可见枢密使职务之位高权重。夏竦什么人啊,夏英公,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级别。
皇帝这时可能不听王拱辰的建议,也没有更换夏竦职位的想法,就急急起身退朝,此时王拱辰并不罢休,居然上前抓紧皇帝的皇袍后襟,逼使皇帝表态,最终皇帝觉得王拱辰的奏章有道理,摆免了夏竦的职位。
哈,也是大庭广众,也是中层干部,一个中办副主任就敢于叫板常委高官,而且最终以这样的大胆无礼方式,使皇帝接受了建议,可见其时民主开放的程度。
一个唐介,一个王拱辰,都敢于当庭挑战威权,无视自身安危,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给予这些言官不惧官场规则的高风险,不怕秋后算账的超然胆气?见微知著,我们是不是更有兴趣了解一下北宋仁宗年间是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呢。
北宋当朝人士苏轼评价仁宗帝写道: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远者,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至于今赖之。
也就是说,宋仁宗的德政,不仅受益于当朝,而且惠及三世百年。
在中国皇权社会,国家的兴衰往往与当任皇帝关系极大,所以民间有盼明君的说法,盖因人治之故。不像当今民主普选国家,那怕是一条狗当总统,国家该怎么运行还是怎么运行,因为他是制度在管理着,人为的因素有法律和国会的制约,谓之三权分立。宋仁宗一朝,当然也有典章制度,但同样可以专制独裁,就看他要不要而已。宋仁宗赵祯选择了做明君,国家由皇帝和大臣同治共管,不搞独裁专制,皇帝有自我约束能力,谏官敢于刚正无私,不畏极权,加上能人贤士治国有方,所以民富国安。
宋仁宗乃宋朝第四位皇帝,论能力不如其祖赵匡胤之雄才大略,论学问不如宋徽宗多才擅艺,但论生前死后的名声,他却是宋朝18位皇帝中最好的,仁宗在位42年里,执政宽简,为人温良,他把一个“仁”字,贯穿于治国的全过程。
赵祯在位期间,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技术、文化进步,外交友睦,百姓安居乐业,人文及道德风尚温良正义。《宋史》评宋仁宗“‘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
宋仁宗一朝,没有“文字狱”,相反,他还非常痛恨“深文周纳”,即罗织材料,陷人罪行的行为。宋代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仁宗圣性仁恕,尤恶深文,狱官有失人入罪者,终身不复进用。”
记载中有这样一件事,有一个举子给成都知府献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意思是只要把守住剑门关,在用火烧掉入川必经的栈道,西川(即四川)就能割据一方,鼓动成都知府与宋朝分庭抗礼。
这无疑是一首反诗,吓得成都知府赶紧把举子捆绑送至京城,上表请求仁宗治罪。仁宗了解后,反而哈哈一笑:“这不过是老秀才急于求官而做出的荒唐事,不足以治罪,可安排他去偏远小郡,出任司户参军一职。”写反诗都没获罪,皇帝反而安排了他的官职,由此可见当时言论的宽松和自由。
所以,仁宗一朝出现了千古传诵的词篇和闻名后世的人才文士,且看:
沈括,博学多才的科学家,对天文、历法、物理、数学、医学、音乐无不精通,而最重要的发明,则是用于航海的指南针。 中国的几大发明中,能把整个世界推向近代化的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都出现于仁宗时代。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办事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
范仲淹,贤臣,文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之中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仁宗时代占了六席。
富弼、韩琦、文彦博、曾公亮相继为相,欧阳修参知政事,包拯为枢密院副使,司马光知谏院,王安石知制诰,人才鼎盛,君子满朝。
仁宗以仁当政,包容异类,在朝庭上养成了一股耿耿正气。史载一事,宋仁宗当时宠幸张美人,张美人的伯父叫张尧佐,进士出身,在地方上任过推官、知州,在朝中出任过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张美人想光大自己的家族,就多次吹“枕边风”,希望仁宗提拔自己的伯父出任宣徽使。
有一次,在朝堂之上,宋仁宗把提拔张尧佐为宣徽使的方案提出来,谁料,谏官包拯当即表示反对,使仁宗的提议未获通过,而且包拯说话时,由于情绪激动,唾沫星子还溅了仁宗一脸,弄的他很没面子。退朝回宫,张美人问伯父出任宣徽使一事怎么样了,仁宗没好气地说:“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 当老板也不是任所欲为也。
宋仁宗继位之初,因为年少,便由皇太后刘氏“垂帘听政”。当时,太常博士程琳为了巴结刘太后,竟向她献《武后临朝图》,暗示她效仿唐朝武则天,废除少年天子,取而代之。刘太后认为这不合常理,有负祖宗,严词拒绝。
宋仁宗亲政后,有人以此为由弹劾程琳,宋仁宗不念旧恶,一笑置之,还说程琳不过是向太后表达忠心罢了。不仅如此,仁宗还认为程琳“有才气,能断大事”,之后还连连提拔重用为三司使、吏部侍郎、参知政事,使程琳显赫一时。
仁宗的仁还体现在其个人魅力上,在人文、艺术造旨上,修为极高,据记载,赵祯有《御制集》一百卷,今已佚。《全宋诗》录其诗十三首。另据《文献通考》所载,赵祯还曾“纂古今兵书战策及书史成败之迹”,撰《神武秘略》十卷,也已经佚失。仁宗也善书法,史称其“天纵多能,尤精书学”,尤擅飞白体,《书史会要》称“埶遒劲,可入能品”,其时宫殿门观,多为其飞白书题榜,大臣的神道碑首,也多有其题字。
宋仁宗在位42年,54岁驾崩,据《宋史》记载,当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汴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而当仁宗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了解了宋仁宗和他治下的社会形态,我们就能够理解唐介、王拱辰们敢于当庭挑战威权,无视自身安危的精神力量来自何方。高晓松先生说,伟大的人物都是一堆一堆出来,赶上了好时代,就会排队一样诞生,比如宋朝,比如民国等等。相信盛世不只是一人之功,但在极权社会,拥有皇权并仁政施治,确实是万民之福也。
2018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