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读这本书之前,交代一下背景。我的老师为了我们学生能深入专业学习,特地策划了一个读书会的活动,每月精读一本书并做读书分享。我2月挑选了《长物志》来读,这是一本描述晚明文人的生活方式的书籍,是文言文的,我读来有些晦涩,借着翻译来读觉得有些浅显了,似乎又没有吸收到什么东西。这本书有点古代百科全书的感觉,它经常被园林类、室内设计类、文人生活等学术论文作为引用文献,还是挺不错的。2月我的读书分享比较糟糕,也没能给伙伴们传达一些有用的信息,拓宽知识面等。我不知道如何读这类书籍,甚至我想有没有一种书籍可以教读各类书籍,于是想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我想结合着《如何阅读一本书》和永澄老师的方法,运用到其他书籍阅读中,在做中学以及不断地学习反馈。这就是我想读此书的一个触发器了呢。
早在春节期间就展开《如何阅读一本书》的阅读,配合着永澄老师的解读版食用更佳。老师就从译序、目录、序言开始深入解读,解读的角度非常全面,让我不禁怀疑我们读的是同一本书吗?记得那时候记了笔记,但是过一段时间就忘了,并没有怎么消化,也只是做完了笔记就了事。前几天,永澄老师在终身版的群里推荐了一个小姐姐就跟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卡片,以感恩卡片的形式来表达。我慕名去看了小泥蛋儿姐姐的读书卡片,是以结构化方式呈现,非常清晰明了,文中还诚挚地表达了对永澄老师的谢意,看着非常感动。>>小泥蛋儿 - 简书
今天刚好在小泥蛋儿姐姐的文中了解到原来喜马拉雅app上有老师的语音版,实在是太棒了。我之前怎么搜都没搜到,如果想要听的伙伴,记得搜索“幸福进化俱乐部”,在专辑下可看到有声书:《如何阅读一本书》,配合老师的文字稿,简直不能再棒了。
感受与收获
重新再跟永澄老师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老师讲课非常清晰,在课程开始就澄清了自己办共读的目的,也提出对跟随学习者的要求。我看了看自己的能力,争取去按高级要求来完成共读,其中需要做相关作业(想着找找当年参与共读的伙伴能不能方便提供共读相关的作业),梳理书籍的框架,书写阅读感受和收获。
谈几点感受和自我的察觉:
1、老师在读书的时候,尽量都把自己的偏见、心里叽叽喳喳的声音放到一边(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放一边),深入地琢磨作者的写作思路,整理出相应的结构。在满满的文字中整理出书籍结构,实在是太厉害了!我在参考老师的资料之前,读的相应的内容,尝试总结成关键词,但读来还是浅,但罗列出来没有什么关联性。老师还能把每个关键词关联在一起,让人一读就清晰明了!
2、老师在解读译序的时候,总结出郝明义是以“故事——感受——行动”的结构来阐述,让读者读下来很顺畅,也让读者会好奇接下来讲什么。我联想到老师在每次授课后,让学员一定要把自己的“感受+收获+下一步行动”记录下来,形成学习闭环。我想这也是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一次我读完,想着除了做笔记,一定要把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也记录下来。不过,我每次写感受和收获的时候,心里会纠结,到底什么是感受,什么是收获。怎样算感受,怎样算收获。(这也可以说是我内心叽叽喳喳的声音)
为此,我特地去百度词典看看区别:
感受:是指体会,感想,受到,接受。感受和心灵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的感受,都会产生特定的心理活动,反之,特定的心理活动,也会产生相应的感受。查到这里,大约理解便是感受是触动心灵的,引发情绪上波动的。
收获:是指取得成熟的农作物,比喻心得、成绩、战果。查到这里,也大约理解是获得什么经验、方法等等之类的。
我突然明白一点,之前纠结的感受和收获,无非担忧是自己归类错误,讲的不正确等等。但是感受是主观的,收获也是自己的,并没有正确与否的判断。另外,我这种纠结也说明了注意力不是放在学习上,而是在有的没的上,这并不是好的学习姿态。下次如果我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只需要直接把自己的头脑上浮现的第一个感觉记录下来即可,不必想太多乱七八糟的。(可能这并没有太解决问题,我想着先行动一段时间再说)
3、在老师介绍郝明义的时候,提到的《越读者》,我心中一喜!因为我前两天收拾办公室的时候发现有这本书,我立马把它纳入我的书架中,因为老师说《越读者》和《如何阅读一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搭建阅读体系,那简直如获至宝。但是,我告诉自己,拥有了书,并不等于吸收了书。所以啊,大芬啊大芬你得读书,去把内容结构化,去吸收理解了才成呢。
4、在老师解读目录的时候,真的对老师崇拜得五体投地啊!(目录中一级标题列出来如下)
一、阅读的层次
二、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三、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四、阅读的最终目标
因为我在读目录的时候有一样的困惑,就是看不懂作者到底是什么意思。一、二都讲层次,嘛意思?老师是这么解读的,把第二类的分析阅读当做X,那么这本书要讲的就是X的前提背景、技术说明、应用方式、高级阶段使用方法。这样就一一对应上一级标题了。这一点实在是太酷了。其实就跟现在老师说的道术器用对应的。道术就是指底层思维与方法,这是一、二类的内容,提到阅读有几个层次,而分析阅读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层次。器用便是用分析阅读的方法来读不同读物,作者整理出一系列的方法,以及如何达到阅读的最终极的目标。实在是太高明了。
我联想到自己读《长物志》,它有十二章节,但每个章节是一个类别划分,如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等,似乎是百科全书般,这种情况下要怎么阅读呢?我三月选择的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我大约看了下目录,有农业与膳食、纺织与服装、建筑与家具等,也是一种大类,偏百科全书般,这次是白话文,还是能看懂一些。这两本书有些相似之处,但时代跨度不同,我可以进行一个比较阅读,还是想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看到如何读百科全书。
不过呀,一般人读百科全书的目的只是查一下,了解一下,并不深入。而对于我呢,我的阅读目的是什么呢?决定着我要把这本书读到什么程度。我的阅读目的是想了解一下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他们是吃什么的,穿什么的,用什么,他们的思想跟我们的差距,等等。目前来说,还是想用检视阅读的方式把这把书快速过一遍,再精读。
5、老师在读目录的时候,提到一个词,叫MECE原则,这个词与我而言,是个陌生词汇。老师是这么说的:“一看这个目录就不符合MECE原则。”我在还没查词之前,看着目录有什么不对的,就叫不符合MECE呢。大概就是一讲层次,二也讲层次,这有种逻辑混乱的感觉。
查过资料,了解到MECE是指Mutually Exclusitve(相互独立)、Collectively Exhaustive(完全穷尽),是金字塔原理的一种分类工具。常见的方法有二分法、过程法、要素法、公式法、矩阵法等,大概是说分类出来是相互独立的,是可以列尽的,类别与类别之间是独立,而且是没有缺漏的。比如常见矩阵法有按重要性、紧急性来分的,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这是可以穷尽的列法,且每类是独立的。
在运用MECE原则时,首先要确定范围,再寻找符合MECE的切入点,再看看需不需要细分,最后判断是不是有所遗漏或增加。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在问卷调查,比如简单的性别分男和女,年轻的划分等等。这是简单的用法,可以说MECE原则像是一种小的知识点植入我的大脑系统中。以后在做事情的时候,可以考虑这种方式,查缺补漏。
6、谈一点自己记录笔记的感受,记录完那一刻,首先有种满满的收获感,很快会有些嫌弃自己做的笔记,因为并不是那么方便阅读。再去看小泥蛋儿姐姐的笔记,真的是结构化,很清晰,看着文字,我就知道永澄老师讲了什么东西。我觉察到自己想做出漂亮又结构清晰的笔记分享给别人看,想要获得赞赏,但是这对我来说有什么价值呢。笔记做得再漂亮,都不如自己一点点地关联自己的生活去加深理解呢。于是,我接纳了自己这一些点,告诉自己下次,看看如何改善笔记,触发自己更多学习~~
感恩
在这里,我要向永澄老师表达感谢,谢谢老师在2011年-2016年期间反复琢磨此书,感谢老师在2016年时开展的共读活动,还建立了资料共享的网址,甚至还在喜马拉雅上传了自己宝贵的音频,大芬实在有幸能在2019年获得这些资料,跟着老师学习。因为有老师的解读,让大芬更加靠近作者的所思所想,更多的是触发大芬在阅读时要及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让我不断地觉察自己,锻炼自己的反思能力。从羞于表达、分享,到一点点地在简书上记录自己的想法。
老师,您会是我一辈子一直跟随学习的导师,人生导师,因为您的授课,大芬慢慢涌现正能量,尤其在好几次大芬压力大到掉坑中时,也是老师那些感人的文字触动我内心,让我爆发力量,让我相信自己是可以的!谢谢老师~~
下一步行动
1、先自行读第一章,尝试自己搭建作者的框架,记录下感受和收获;再听着老师的音频/逐字稿,读第二遍,做结构化的笔记,记录感受和收获,最后记录到简书中,分享出去。
2、尝试用检视阅读的方法读《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分享自己所读所想。
Changelog
时间:2019年3月8日18:16:16
作者: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