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很久,如果说有一本书影响了我的三观,那就是这本《优昙钵花再现》,虽然作者已经不完全认同自己当年所写的内容了,但我仍然坚持把这本书当成他的代表作。
这是一本什么书呢?我想还是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更合适。
当年在一家小书店翻到这本书,我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没有想到佛法可以被这样清晰地解读,尤其是看到书后写的那段话——
如果你自认为也是一个热爱真理的人;如果你读了《东山讲堂文集》,受到了启发和感动;如果你感到好不容易碰上了同见同行的道友;如果你对智慧、真理、觉悟还想进一步地探研、开发,请快来参加我们,我们需要你的参与和支持�。
在这本书里,黄老师“挥斥方遒”,写下了让我心动的文字。
全世界自称为佛教徒的约达数亿之多,可以把他们分成七类:
第一种是求佛者,这些人与佛作交易,他们磕头烧香礼拜,为的是要换回佛的保佑和祝福。
第二种是拜佛者,他们为了避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窘局,经常拜佛以备不时之需。
第三种是念佛者,他们觉得拜佛还不够,需要不时念佛号,才能与佛亲近。
第四种是吃佛者,这种人靠佛吃饭。
第五种是信佛者,这种人对佛很崇拜,他觉得他信仰佛,一方面是信仰他智慧深广,另一方面也信仰他的法力无边。
第六种是佛学者,这种人像康有为、梁启超、胡适等,都应该叫做佛学者,他们是从学术观点来研究佛教的,而自己没有什么深刻的证悟。
第七种是学佛者,我们深深知道自己是不觉悟者,我们希望向觉悟者学习,从他的身教、言教中得到启示,使我们也能够成为一个觉悟者。像这种想学作佛的人,我们叫他学佛者。在这七种佛教徒中,前六者与佛无关。何以故?因为这六种人都与觉悟无关。“佛者,觉也”,要和佛有关,就必须和觉悟有关。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弘法四十五年,讲的都是觉悟的过程和觉悟的内容,离开“觉悟”两字就不是佛教。佛一生最重要的启示就是:“所有的人都本有具足的智慧可以觉悟最高的真理。”问题是如何开启每个人本有的智慧,这就是学佛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我反复读过无数遍,可以说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了,后来我把书转赠给了一位好友。遗憾的是,好友并不领情,估计连看都没看,我打算再把书要回来,好书要送给懂得珍惜的人。
事实上,更让我无法接受的是作者本人的思想转变,他在和我的通信中说:
《优昙钵花再现》是我于一九九二年的说法——那时我自己学法才一年多,自己对佛法中自力、他力法的认识,极其粗浅而片面,执的是二边邪见!其实,后来每出一本书,就发现其中有错误,为此,我至今还在惭愧忏悔中。
我无法认同黄老师的看法,因为初发心最值得赞叹,佛陀也赞叹初发大心的人,虽然这些人还是凡夫,但他们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朝气,也最能打动人心。大乘佛法需要的是菩萨的发心,而非是向菩萨的哀求,我们要学的是地藏菩萨的发心,而不是把一切都交给他安排,那就等于把地藏菩萨当成神来膜拜了,恐怕地藏菩萨也会伤心的,因为我们误解了他的本义滥用了他的慈悲!
我留恋的是自己在书上看到的那个黄老师和东山讲堂——那个发愿于“一切众生烦恼处得诸佛境界,见十方国土危脆时发大乘慈悲”的黄老师在哪里?那一群热爱真理、勇于认同真理的朋友们去了哪里?如今的黄老师连“学佛者”这个名称都不敢承担了,退回到“求佛者、拜佛者、念佛者”的行列中了,甚至连“求佛”也觉得不配,而只能求地藏菩萨的怜悯,更不要说觉悟了,现在只谈惭愧,这些都是我无法认同的。
也许我认同的正是那个充满了救世情怀的“青年”(精神意义上的年龄)黄老师,我喜欢早期的《东山讲堂通讯》,那上面记录了东山讲堂青年时期的蓬勃生气,可惜的是从第18期《我的惭愧》之后,那种积极入世的精神就被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特刊更像是一个垂暮的老人——重死轻生,总是谈论如何去死,如何死的好看,《心舍的往生》是这一趋势的代表,看了之后我非常失望,觉得此文完全无法和《我们的同学——心广》相比,前者充满了对死亡的无力,后者却把一个死者提升为菩萨,两种境界之不同源于两种不同的思想,一种是信仰的祈求,一种是智慧的引导。
黄老师,当初正是您激扬的文字让我产生了对佛法的正信,我至今仍然相信您在书里面写的这些都是正确的。
有人会问,追求真理就是有所求,那么学佛的人如何能做到净信呢?
无所求,有两个意义:一是不向外力求;二是不为己身求。佛教的发愿,是一种坚定立场和明确方向的行为,并且只缘“法身”修,不缘“色身”求。世间法中但有所求,不外是求老天爷保佑生男孩、身体健康、学业顺利、生意兴隆、消灾免难等等,这就是向外力求、为己身求。
学佛的人,不跟外佛作交易,就叫净信。
学佛的人在觉悟的路上,为什么要以无所求作为他的基本态度?因为无所得故。每个众生的智慧是圆满的,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原是具足的,只是颠倒梦想障蔽,不能自见而已。所以《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就是究竟涅槃的路,以无所得故,而无所求。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记载:“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在我心目中,这本书就是开启了我佛缘的优昙钵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