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如何让她得到最好的教育,是每个家长绕不开也躲不过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孩子进入中学后,升学压力越来越大,没有家长不为此劳神烦心。不知从何时起,愈发频繁普及的家长会,也让我明显感觉到学校的关注和纠结。
对应试教育的诟病,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起于隋唐,绵延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纵有诸多不是,但它是封建统治下难得的社会公平,也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接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智力工程。清未废除后,也没能出现其它更好的制度形式。改革开放后恢复的高考制度,不能排除科举制度的影响。
那些应试教育持批评态度的专家学者们,也没能提出更好的方案。许多人列举的他国教育模式,也并非没有应试教育的成份,相反比重也很大。现行的教学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天份与想象的判断,我是认同的。尤其是教育产业化带来的诸多弊端,逐步呈现出来,择校难、乱收费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激化了学教矛盾,这可能就是批判应试教育的根本原因。但这不能否定应试教育。在没有其它更好模式替代的情况下,既不能简单“烙烧饼”,更不能轻易走极端,即使改变也必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育改革是形势所趋。社会总是要发展进步,一切工作都不能因循守旧,必须改革创新。但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要推倒重来,把孩子与污水一起倒掉的做法不是改革,而是革命了。
要完善教育产业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教育迎来一轮产业化改革,各种培训机构如雨过春笋冒了出来,特别是一些民办学校吸引了大批优秀教师,甚至国外教师的加入,丰富教育了模式和教学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调动了教职人员积极性,也吸引了大批民资投入教育产业。但一些民办学校因收费很高,成了贵族学校,也培植了乱收费的土壤,尤其是不断抢占优质师资力量,使公办学校尤其是小学教学质量下降。这些都需反思和重新评估,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是容不得出错的,反之将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建设。
要推动教育资源公平。由于地域差异,绝对的公平不现实。做到相对共平,或者说区域性的相对共平,必须合理教育资源投入,加大弱点投入,控制优势投入,尽量平衡教育资源上的差异;必须均衡教育场所分布,应把教育硬件设施建设,列入城市和乡村发展规划,且放大足够比重,让学校分布配套合理;必须提升师资培训质量,突出师范教育改革,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选择育人事业,加强在岗培训机制建设,努力提高师资力量整体水平;必须规范提高教职薪金,教师收入应高于公务员,教学任务重、地域相对艰苦的,应完善补贴补偿机制;必须实现教师合理流动,建立教师走教制度,鼓励教师合理流动,排解因师资水平差异带来的择校难题。
要突出思想道德教化。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除了少数天智聪慧的人,大多数青少年只能填鸭,一旦错过黄金期系统学习,就很难再补救。但思想道德的培塑,不能简单套用被动式装填,学生只记得条条杠杠,是不能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的。要善于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科学设计实践感知情境,在把教育目定位在思维逻辑的开放性上,而不是苛求结果的唯一正确性。这需要从师范教学改革抓起,加强在岗能力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要改革考核考评模式。科学知识的问答考试是不可少的,掌握与否唯有答卷。但考什么内容,考到什么程度,需要研究,不能简单地取舍或区别轻重。比如近年来,一直呼声比较大的取消英语考试硬性规定的问题,是有道理的。但思想道德修养的考核,必须转变方法模式,应突出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水平和日常表现的经常考察评定,把评定贯穿学业生涯的全过程。但应注意的是,学生犯错不要就事论事,始终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为唯一目的。
要拓展学校教育实践。学生的求学困惑的根本在于两方面:一是学习的自觉性,二是学习的效率性。因精力和时间分配不合理,使孩子在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实践过程中,让本可相互调剂互补的关系,变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家长和孩子都很纠结的原因。学校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卸给家长,必须主动加强教育引导,确实让学生认识到,学生时代的第一位任务是学习,其它的只能排在后面。而提高学习效率,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适时针对孩子学习中的问题对症下药、指点迷津。老师都教不好,让家长如何决择?
要正视课外有偿辅导。既然应试教育的现实无法改变,在校学习又不能达到理想效果,选择校外补课就是家长的应当选择。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就应该让孩子学得更好。毕竟上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对孩子未来职业生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之后的努力可以决定事业发展的质量,但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补课作为在校学习的补充是必要的,因对象群体小,一两个或三五个,便于老师教学提高针对性,效果往往比在校学习好。但在职老师兼职补课,尤其是给自己在校学生补课的不良倾向,民间教育培训机构的乱象,家长必须坚决抵制,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大力纠治。
家长不要去设计孩子的未来,也无法预期。家庭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孩子自我面对并解决问题的品质和勇气,面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帮他总结经验教训,但你不能代替他感受和承受结果。因为在未来的路上,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孩子独自去面对。孩提时不放手,成人后十有八九啃老。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里谋的事,更多地谋的是趋势而不是具体的目标。孩子将来能从事什么职业,有着无限的可能,不要去苛求。我们能做的应该是,引导孩子成为一个懂感恩、有责任、真努力的人。懂得感恩父母的养育,懂得感恩师长亲友的关心支持,懂得感恩社会给予的物质精神基础,始终以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最终对自已负责的态度,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既定方向,并为此付出了真正的努力,无论结果如何,只要孩子自已感到无怨无悔,生活幸福快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