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六月的时候,同事离职前和我殷切地提醒我:别忘了你答应我的稿子啊!
第一个月,我在思考剧情设定和人物设定的合理性;
第二个月,我在思考是应该继续用第一人称还是改用第三人称;
第三个月,我开始自我放弃;
第四个月……我假装什么都不知道,在Club任务死线之前翻开了这本刚买来的小书。
《文思泉涌》,我前两年曾经囫囵吞枣地读了英文版的一半,只是读得半通不通,时隔两年才发现其实有中文版,赶紧买来看一看。这本书的英文原名是:How to write a lot,副标题翻译成中文为:如何克服学术写作拖延症——老实说,直到拿到中文版,我才发现这本书原来还有个副标题。
虽说副标题限定范围为“学术写作”,但同时也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普适性。如果让我只推荐一本书给“想要”写作的人,我愿意推荐这一本。
首要原因当然是,它足够薄。
中文版是B6的尺寸,用了很大的字号加上宽松的行距撑到了150页。而英文版的PDF,连上封面和版权页,也不过只有66页而已。再加上作者诙谐的文风,标注着“学术写作”但并不严肃的行文和举例,同时也有着清晰明了的逻辑,使得这本小书本身便是一本“好读”的书。
其次,这本书的重点在于“A lot”,而非“How to write”。
“克服学术写作拖延症”,一方面,因为重心在“学术”,并没有涉及虚构及非虚构文学的写作教程中重点阐述的人物、情节、背景等等;另一方面,无论是什么文体,克服拖延症,即不仅仅是“想要写”“准备写”,而是“立刻去写”,才是一切的开始,以及创作力真正的源泉。
作者先是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妨碍写作的借口:“我没有时间”、花费大量时间在准备程序上、将低效推诿给工具或空间、等待灵感的来临等——可以说是字字戳心了。
作者认为,将激励工具设定为“最后期限”和“罪恶感”的突击写作者,没有规划目标、同时管理多个写作人物和执行计划的经验。而贯穿全书的一个重点便是:制订目标、计划写作。
写作和其他任务其实没有什么不同,同样需要制订目标、分解&细化目标、在写作目标中挑选优先项、监控写作进展等。
与之相对的常用借口,便是“没有灵感”“文思枯竭”了。
惭愧的是,这也正是我自己最常用的借口。
作者说:
“我非常喜欢‘文思枯竭’,这与我喜欢树精或是会说话的林中动物的道理是一样的——它们都很令人着迷,而且它们都不存在。”
“所谓文思枯竭,说白了就是什么都没写。你说自己文思枯竭了,所以写不出东西,就相当于你说自己写不出东西是因为你什么都没写。这样的说法毫无意义可言。治疗文思枯竭的办法——如果你可以治愈无病呻吟——就是写作本身。”
“如果你真的文思枯竭,你有三个选择:(1)放下你手上正在摆弄的诗集,重新回到你的期刊论文写作中;(2)说服树精或会说话的动物们帮你写问题讨论部分;(3)重新制订你的写作计划,然后重新执行它。”
写作是什么?
我曾经觉得,写作即使不是生活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几乎没有动笔的大半年内,我自我安慰、陷入幻想——但就是没有坐起来,打开电脑,去写那些我想要写,或者应该写的东西。
这是一本“干货”不多的写作书:正如上文所说,它不指导人物塑造,不指导背景设定,也不知道情节架构——但它是一本能够让你读完之后愿意从白日梦中醒过来,继续,或者开始去写的书。
写作不是其他,只是一个行为:坐下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