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江曾祺先生的《吃食与文学》和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文笔通俗易懂,立足于生活,记录身边的小事。莫言在获得诺贝尔奖的后面对记者采访,他表示回国后就第一时间回到孕育他文学作品的家乡,《丰乳肥臀》《红高粱》书名并不雅气,但很受欢迎。很多优秀的作家,学者甚至哲学家,他们的形象并不是高高在上,不问世事的。
周三的课上,听了孙正聿老师关于哲学的一个演讲,虽然引用了很多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原文,但是整体的解释贴近我们的生活依旧能够听懂,也很有吸引力。一位台湾研究佛学的老师,每次来山东与同学们相见,都是和蔼可亲的,如同家中的长辈。
一个朋友和我说,他希望的沟通是高层次的精神交流,我问他读书是为了什么,他回答:“为了活得明白,减少烦恼和痛苦”,我说“自己快活了,亲人远了是明白吗?”他没有回答我,我不知道他是否思考了这句话。
姐姐打电话聊天时说“有的人不食人间烟火,小玉你可不要读书读成这样”。我笑了笑,其实我认为,那根本就不能称之为“人”(为了避免挑拨离间的嫌疑这句话我并没有对姐姐说)。《人间草木》首先,草木要是人间的,脱离了人间“草木”是不能存活的,同理:人是生活中的人。
很多人读书读着读着就“迂腐”了,(至少我是那么认为),研究中国哲学,满脑子伦理道德,却说对“家”没有感觉,这就是君子吗?请问读书有什么用?让我们变成断七情六欲没心没肺的人吗?显然不是的。
高中课本上说:哲学是使人生活的更好的智慧。人终究是要回归生活的,学富五车也一定要是生活中的人。书本是人的书本,而人绝不能是书本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