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学教育总是充满功利色彩。某个专业热时,每个大学都在设置这个专业,比如金融热、管理、计算机等等。
所谓“好”专业,评价也很直接,就是更容易就业,学生的就业率是多少。给人的感觉是,学校是在批量生产市场上需要的人力资源和工具。
而且,中国大学无一例外的着重于知识的灌输,而少有人格的培养。传统教育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只剩下了授业、解惑;而没有了传道。教育少了一半,而且是重要的一半。
总之,充满“器”的特质。
重新强调君子不器,是对当前教育制度的反省。
什么是君子不器?
君子在先秦的语境中,往往特指统治者。而器,则与道相对,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因此,一种解释是说,作为有一技之长而谋生者,其实是奴隶才需要的;君子之才体现在管理才能上。
但孔子似乎也算不上什么统治者吧,我更喜欢朱熹的解释:“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意思是说,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而要“适其用而能通”,“体无不具,用无不周”。
理想的境界是明道,是可以持经达变,以一应万。似乎是在要求君子有“万金油”的特质。这个,我喜欢。
那为什么现在强调这一点?
原因有以下几个:
1) 目前人类的知识存量巨大,现在没有人能够掌握全部知识,人们都被深深地嵌入到一个系统中。在大企业中,分工被细碎化,在大多数情况下,某个个人的可替代性很强。就个体而言,靠一技之长而安身立命显很不可靠。
2) 知识更新很快,一项技能不能支持终生。如果在30年前,如果有一技傍身,就说不出的有安全感。比如,我小时候,一个人会木匠活,能为别人打家俱,就能过上相当让人羡慕的生活。
但近年来社会的深度变化打碎了人们的这个念想,像诺基亚这样的大家伙,也在技术变换中因技术落后而倒下,更煌论个人了。
3) 这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注定是能整合社会资源的人,而他们需要的是更宽的知识面,而不是特别深的专业技术。更需要有出众的人格力量来领导一群专业人士来完成一项事业。
那么,存在这样的教育吗? 似乎是有的,那就是所谓的通才教育。
我更愿意用一句传统说法来概括这一教育方针:酒扫、应对、进退。
洒扫:
字面意思指打扫自己居室的卫生。我更愿意把引申为照顾好自己的生活。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对自己负责。也许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但我们需要一个怡然自得的内心世界。粗茶淡饭也要能过得有滋有味的能力。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即是。
应对、进退:
即,合理应对生活中的人和事, 并且恰到好处。它强调对问题进行多角度观察,了解不同的细节,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段。
比如,面对一个人的冒犯,你应该坚决回击以显示你的力量;还是隐忍不发来展示你的肚量。强调对事物的全面了解和深度了解,根据时机,形势采取恰到好处的处理。
古人提炼成“时”,“势”“中”三字心法。 标准不是你的应对“正确”还是“错误”,而是是否“合适、有分寸”。
最后强调一下,君子不器,并不是说可以放弃专业,空谈大道。在中国的传统中,阴阳一体,道器不离,悟道总是在器中,悟道后还是在器中运用。
正确的方式应该是由术而悟道,由道而有术。要清楚,我们固然应该有我们的自己专业方向;但专业之外,还要有宽广的视野和格局,能审时度势,有跨界成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