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身边同学、同事、朋友、亲戚孩子好多出现厌学、陪孩子写作业的咆哮、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孩子早恋、留守儿童等等,以及在这过程父母表现的焦虑、暴力、无可奈何,觉得我们这些第一次做父母的要多去了解家庭教育,期望能做个合格的父母。看网上有推荐就买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这是看的第一本。
作者在后记里说:‘’每个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家庭是他的第一教育场所,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场所,父母就是对他影响最深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如果没有获得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多半很难在他身上正常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妈妈’的重要性胜过‘老师’。作者通过自己女儿的亲身经历,来剖析孩子在成长过程的教育,进而呈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书后有一读者感言很有代表性:我原来只看到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间的差别,自从看了你的这些文章,才发现这差别原来是我和你之间的---作为母亲,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实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这段让我想到有一句话:我们常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其实就是孩子的父母。
在如何提高爱的质量这章,通过小时候女儿圆圆生病打针经历,对于必须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提出了几个原则: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三是对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给小板凳揉揉疼‘’教育的是孩子的善良和同理心,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在现在小学甚至中学阶段学校大多都要求父母陪老师做作业,作者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非常反对陪孩子写作业,她认为: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自由的,任何为儿童所热爱的事情,当它变成一项被监督完成的活计,让人感到不自由时,其中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陪‘’所制造的习惯,只是肢体上的;‘’不陪‘’才给孩子留下了让习惯在内心生长的空间。‘’陪‘’与其说在帮助孩子,不如说在给他制造麻烦。她甚至在孩子有太多重复性作业时,帮助孩子做作业,我想做她的女儿一定很幸福,有一个懂孩子的妈妈。
无论在什么事情上,只要孩子已形成较为确定的能力,就不需要经常去夸他,否则他就会感到做作和廉价,反而让他对自己产生怀疑。这点给我的启发是:表扬孩子很有必要,不能事事表扬,泛泛表扬,关注过程,关注具体细节,发自内心真诚表达。
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家长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进和心思,实际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这段话说出了当今多少父母的状态,现在的父母有两个极端,一种什么都要管,孩子做什么都不放心,极端的控制;另外一种是放任自流,什么都不管,有的甚至把孩子仍给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极为自我和自私。养育孩子是父母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是两代人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关于打骂孩子,作者用了很长的篇幅来展开: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眼前的一个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大隐患,创痕会伴随孩子一生。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能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能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
不是穿了西服就能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学会爱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慢慢去学,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就像老师在幸福父母所说,就让我们用爱与真心来与孩子沟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