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慌不忙,你就赢了
遇到急事不慌张,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不经过人生历练,不经过岁月沉淀,很难做到豁达而笃定。
不慌不忙是一种人生态度,是步履艰难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自信。
人在胸有成竹的时候,自然会懂得按部就班。
我们平台的老总思涵先生是位商业精英,虽然经营一个有着千人规模的公司,但他的生活却非常简单,从不杂乱和焦头烂额。
问起原因,他80%的时间用来工作,其余时间休闲娱乐。即使有很多事要亲力亲为,但她从来都是不慌不忙的样子,而且公司被他打理的风生水起。
思涵先生的日子都是按照计划进行:早上6点一定会自然醒,到楼下的广场慢跑半小时,然后吃早饭,偶尔练练瑜伽。
他一直很注重养生,家里备足了很多养生茶,安利产品,特别是在三伏天,晚上经常使用咖啡灌肠。
平台里的伙伴都说,感觉思涵先生越来越年轻了,60多岁的人看上去和三十几岁的小伙子一样。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成功的人很忙。其实真正优秀的成功者都是清闲人。他们待人心平气和,遇事宠辱不惊。
不慌不忙,是大智大勇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很多人耳熟能详。
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
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竟然很淡然地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不信,自己飞马前去观看。
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
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疑惑不已,于是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
虽然诸葛亮人少为患,但他心如止水,虽然司马懿人多势众,他却内心忐忑不安。
在紧急情况和危难时刻,正是诸葛亮展现出的不慌不忙的大智大勇,吓退了慌乱的司马懿。
兵临城下,临危不惧,沉着应对才属于一个有军事才华将领的格局。
考验人意志和胆识的时候,不慌不忙就是一种心理战术。沉得住气,才会做出科学决策,才会化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越。
不慌不忙,能够反败为胜
历史上,项羽失败于刘邦的原因,说法不一,版本很多。
其中一种论调受到高赞,项羽有勇无谋,必然在行事中表现为缺少坦然自若。他急于表现,想逞英雄实乃幼稚之举。
刘邦和项羽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刘邦率先入关,不但没有骚扰百姓,甚至连关中的美女和财宝都未动分毫。
这样悄悄地行动,表面在示弱,其实是老谋深算的“实力派”。
而项羽急急忙忙地显示他主宰一切的霸王气,处处彰显自己的强势地位。相比之下,项羽的强势成了虚张声势。
项羽不稳定的性格,还表现在鸿门宴中,如果不是他优柔寡断,或许历史就要改写。
刘邦会示弱不等于真弱,那是睿智,项羽虽强,却高调张狂,那是肤浅。
不论什么时候,手忙脚乱只会一错再错,唯有泰然处之,稳中求进才能事半功倍。
看到这样一则故事:
某人得一宝贝紫砂壶,夜必放床头。
一次失手将壶盖打翻,惊醒其恼,壶盖既碎,留壶身有何用?
于是抓起壶身扔到窗外,天明发现壶盖掉到棉鞋上,无损,恨之,一脚将壶盖踩得粉碎。出门,见昨晚扔出窗外的茶壶,完好挂在树枝上。
冲动是魔鬼,遇事别急下结论,事情可能没你想的那么糟。
如果时间来得及,为何不等等再说,有的时候人是失败于自己的坏情绪。不急不躁,事情才会良性发展。往往是担心什么就会来什么。
静下来,慢下来,弄清真相再定夺,才不会被自己的主观误导,让盲目牵着鼻子走。
不慌不忙,会助力一生好运
曾国藩一生都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实际上,年轻时的曾国藩做事心烦气躁。他的老师唐鉴先生送给他一个字——“静”。
之后,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思考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
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是不轻易做出决定。他往往点上一支香,经过几番静思,反复权衡,然后才拿出一个主意来。
曾国藩说,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整天慌里慌张的人,难成大事,就是因为缺了“静”和“安详”的智慧。
成功者一半靠努力一半靠运气,好运气是留给那些井井有条的人。
对于那些不能预见困难,就急忙应对的人来说,失败是难以避免的。因为他们考虑不周,急功近利。
人生需要不慌不忙,只有淡定自若,不为过去的失误而懊恼,不为将来的不确定而担惊受怕,即使身处风口浪尖也会闲庭信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