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作品中的的经典之作,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在这篇文章中都有所体现和涉及。我是先看视频(中国政法大学的郭继承老师解读),再看文章的具体内容,这样的学习方式比较费时,但有名师导读,对文章的理解大有裨益。书中有句这样的话(“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令我很感慨,让我想到现代词语中的“心想事成”这一成语。
我们每个凡人活在世上,都希望能够“五福临门”(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这“五福”,文章说,都是可以自己求来的,不仅好德可能求得,当今世人最为向往的长寿、富贵(大富大贵)等都一样可以通过求的方式得到,心想事成,不仅仅停留于我们的新年祝福语,还能活生生地让你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触摸到、享受到,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的事啊,一想到我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做梦都能开心得笑起声来!当然,心想事成是在逻辑结构上成立是绝对没问题的,但从“心想”到“事成”,这中间还是有段路程要走的,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一、心要想得正确、正当
世人所追逐的,可用名利权情四个字来概括,不管你是追求五福中的任何一福,你要发心(愿景)要正确,比如我就富贵而言,不是获得大富大贵的最终目的不是满足小我的贪欲和享受,而是希望借助这些条件(有钱、有一定的职权)去更好地服务或利益他人、社会、众生;有了正确的目标和方向,还要有正当的手段或途径,即在法律或道德的框架内去实现你的目标,而不能以损人利己或违背社会公义的方式、手段来成就自己。
二、心要想得强烈、持久
如果你想要得到它,首先要在自己的内心生起强烈的愿景,决心要排除万难去得到它,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如果你生起的愿力够大,你就能调动你内在的潜能,去克服在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与障碍。不要小看了自己的潜能,那简直就是深不可测,只是我们平时都让它处于休眠状态,你现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智力,相对于你的潜能而言,那真是海中的冰山之一角,平时自己在日常工作或交往过程中,你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智力平平,这也不行,那也不好,那都是因为潜能没被调动的缘故,你若对某一目标生起强烈的追求之心,你那沉睡中的潜能就慢慢苏醒了,它能帮助你去寻找到相应的办法来克服你遇到的那些障碍,最终助你梦想成真。
我们做一件事时,可能开始也能兴起大愿力,雄心万丈,但最终也可能虎头蛇尾,最后这个愿力也可能不知道消失到哪个角落去了。无法坚持,持久性不足,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种通病。在实现追求某个目标过程中,或因遇到挫折暂时无法排遣,或被路途中出现的其他新奇目标所吸引,我们慢慢就会对原目标产生怀疑,原来生起的豪情壮志慢慢减弱,最后可能被时间的砂布挫磨得不见踪迹。所以,我们党为什么在此阶段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口号,应该也是让大家不要忘记了我们当初是为认谁出发、为什么而出发,这样才能不偏离方向,走得长远。
人生在世,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但我们的欲望无限,如果我们把目标定得过多、过乱,要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满足无限的内在需求,那我们一定会生活得很痛苦、烦恼。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克制自己内心的贪欲,并且,在单位时间里不要安排做太多的事情,专注于当下,把一件件事情都扎扎实实做好了,把总目标分解成每天要做的小目标,最终日积月累,量变产生质变,你就能最终实现你的大目标。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安住于当下,吃饭时候不好好吃饭,边吃边刷手机,眼前桌边一起吃饭的亲友不去好好沟通陪伴,倒是跟远在天边的不知名的网络上的陌生人聊得火热。因此,专一,也是心想事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因”。
三、心动要结合行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遵循因缘因果的规律,没有偶然,也没有所谓的运气,有的只是直接因果或间接因果之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天上不会掉馅饼。我们千万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界,而关键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语),所以,我们在想要实现我们的目标(果)时,我们一定要付诸行动,成就这些“因”。
《了凡四训》的主人公为什么能把既定的命运在后半生得以大的改变,跳出之前孔先生给他算定的命运(一生无子,终寿于59岁等),后面当了官,生了二个儿子,还活到七十几岁,这完全就是由他的行动(积极行善)来改变的,因此,文章中才会有这样的话:“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凡人的命运才是有规律的,大善大恶之人,他的命运都是变化的,无法被拘定)
这是我对“心想事成”一词的理解与体会,不知道你是如何看待这个词语的,欢迎分享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