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以为校园欺凌这个陌生的词语会离我很远很远,可是,它竟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的身边。将分三期介绍校园欺凌的具体情况,请关注。
校园孤立
校园孤立是隐形的校园欺凌,不好好调查一番,说法是站不住脚跟的。
案例一
我带过的一个学生,姑且叫他小明同学吧。高一下学期文理分科进入我的班级,学习成绩还不错,行为习惯也不错。然而,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和周围的所有同学都格格不入,没人愿意和他做同桌,每次安排座位时,他总是被人换来换去,经常坐到教室的角落里。
后来,我开始渐渐明白,小明同学为人诚恳,只是性格孤僻,不愿和人沟通交流,甚至有时脾气急躁,站在了所有同学的对立面。
有一次,一位同学路过他的座位,不小心碰掉了他的书,当时也没有发现。这时,小明同学怒上心头,眼里直冒火花,握着拳头就直奔这位同学的头上来,狰狞的表情吓坏了所有人。“咣咣”两下,当时这位同学没明白怎么回事,就白白地挨了两拳。众人见状,立刻前来阻拦,小明同学被劝回了座位,而被挨打的同学选择了原谅。从那以后,大家看小明同学的眼光就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性格胆小的女生,不愿意和他做同桌,甚至躲着他走。
事情的具体情况,我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才得知的。后来,同学们紧张忙碌地准备会考,也忘了这件事情。会考过后,小明同学突然的休学让我恍然明白了一切,看着同学们并不感到好奇的表情,我知道大家习以为常了。
接着,我多次和小明同学的父母沟通,还是没能留下小明在班学习,甚至高考小明也没有参加。
发放毕业证的时候,是小明的爸爸替他领取的,我简单地问了问小明在家的情况。小明爸爸说,小明在家一切正常,有吃有喝,干啥就行,就是不爱学习。
我听到之后,内心一片心酸,多么优秀的孩子,本该灿烂的年华和理想的大学,每每想到此处,我总是感到羞愧不已。我也开始反思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后来,我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心理专家,得出了一些具体性的答案。
1,小明同学本身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流,这就使得他自己融入不到班级生活中去。长久以来,老一套的班级授课模式限定了学生思维的活跃,繁重的学习压力进一步压缩了学生的交流空间。
2,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具有同样爱好和兴趣的同学总能玩到一起,然而没有任何爱好的同学只能形影相吊,跟自己玩了。时间长了,容易陷入自卑的漩涡里。
3,周围环境的漠视和抵触。就以小明为例,周围的同学带着异样的眼光去看他,这就让小明自我认为是个另类,更加坚定认为自己的不合群,没有必要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逐渐开始仇恨周围的环境和班级,甚至整个社会。
4,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的忽视。小明同学出了心理问题,作为班主任老师第一时间就应该和他沟通交流,消除不良因素。积极主动和孩子父母取得联系。针对小明同学,我与他也是开展了很多次交流,每次都是我说的比较多,他自己不肯和人多说一句话。家长也是着急,告诉我从初三就一直现在这样,中间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
后来,总觉得他这样慢慢会有所改正,坚持到高中毕业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在会考结束后,冷不防的退学,让我和家长都感到为时已晚,深悔不已。
几条建议如下:
1,家长和班主任老师密切沟通,尤其留意孩子心理变化阶段,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不能耽搁。
2,班主任老师多观察学生,对每个学生摸底排查,尤其是单亲家庭、遭遇变故的家庭学生,做好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对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做到关心呵护,不容忽视。
3,班级多举办活动,留意观察不愿参与的同学心里变化,积极营造班级和谐文化氛围,让每个孩子感受到班级的温暖,感到不再孤单。同时,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友爱相处,抵制恶作剧,歧视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