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专栏的宁向东老师说过,这是一本可以让人少走五年弯路的书。而读完这本书后,让我从书中的主角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引起对于自己的思考,可以说是颠覆性的。
一、关于坚守的东西
说起坚守的东西,鉴于在学习阅读时,学到的底层思维,与《天道》上看到的文化属性。让我重新想起覃杰的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就大不过他的梦想,一个人的梦想大不过他的所见所闻。”我悲观的认为,你的经历,所见所闻,眼界视角,特别是形成的观念,底层思维,就像是一个井,把你羁押在一个范围内。
每个人都有坚守,或者认可的东西,这些都是在长期中形成的,可以看成是一种惯性。像书中的主角池大为,他坚守的东西,是从他的父亲身上得来的,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承担。而这些也是他行动的指导原则,所以他可以不屑于去争权,去拍马屁,去钻营。他可以在一个闲职上几年,可以在简单的筒子楼中生活,为的就是一个心安,也以此来区别于别人,是一种作为知识分子的高分亮节,期待着时间可以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而我所坚守的东西呢?或者我形成的惯性。这个的形成过程,并没有特别的引导,而是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就觉得要这样去做,想这样去做,去达到那种状态,或者去获得那些东西。但是这些是怎么来的,是否真的是我想要的,是现实的,却不在考虑的范围,甚至没有觉察到。
二、打破思维的过程是那么的艰难
就像身上的肉长出来,你想要恢复原样,可能不仅仅花相同的时间。有些东西,在不知不觉间,可能成为一种骨子里的东西,或者在血液中流淌。这是池大为的说法。尽管他意识到了,也想通了,但是他就是做不到。而这个做到之前,如果没有他多次的挫折,没有那一次他儿子烫伤后,那种真正让他绝望,对坚守的东西的根本性上的动摇,可能他一辈子就那样了。
人有几辈子,这一辈子就这样了?有多少人书里那么幸运,可以后来居上,时来运转。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告密之前,他趴在地上学狗叫那个形象。在心理抵触,到尝试着不自然的尴尬,最后到熟悉的过程。这不亚于是一种把自己杀死的过程,他每次用左手摸一下脸,象征戴上面具,右手比划成手枪,扣下扳机,想象把自己杀死的过程。
改变,说到底就是思维底层的改变,一个人,并非是他的身份,他的工作,他的言行等的总和。一个人,就是他想法的体现。如果一个人失忆了,在一个新的环境重新来过,他还是原来的他吗?而如果不痛不痒的修修补补,那不是改变,而是修正。
三、人到底为什么而活/你想要什么?
生活中,按照自己想法,有尊严的活着,其实并不容易,而且是很奢侈。一直以来,我生活在这种奢侈中,可以不因为经济条件或者其他原因,坚守着现在看来有点可笑的东西。但是,我并不知道。这种坚守是有代价的。
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实都源于这一点。如果这个底层的思维不改变,那么很多问题,就是治标不治本的。如果底层不变,那么,问题只会变着形式来重复找你。
认识这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户,能够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能够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能够让你思考,觉悟,这东西不当吃不当喝的,在别人看来可能不重要,但是我知道,这个东西非常重要。
一个人,一本书,能够让我思考,觉悟,这个很重要,接下来的,就是尽量去做了,只有真正做到才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