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一个同事王老师说要上研究课,想让我给她的《伯牙鼓琴》把把关。她很用心,不但课件设计精美,还录了微课视频。
备课首先是文本解读,不看任何资料,素读文本,细读文本。
这篇课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课文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看来钟子期不是偶尔听伯牙弹琴,而是经常听他弹琴。“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真是个好听众啊,他不只听,还不吝啬自己的赞扬。“方”、“少选”写出了他能快速通过琴声了解伯牙的心意。这两句用通感的写法,把耳听的琴声可视化。这段还出现了高山和流水两个意象,言为心声,琴声就是心声。心里装着高山流水的人,绝非庸俗之人。可见钟子期欣赏伯牙的,不仅仅是他琴声,也是他的人品。
就这样伯牙在春花秋月里,通过琴声诉说着自己的志向,钟子期清风明月间,通过静静的聆听,陪着自己的朋友。突然有一天,“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终止其死后,伯牙做了一个决绝的决定,破琴绝弦,并立志终身不再弹琴。因为他谈到了皎皎明月已无人理解;它弹出徐徐清风,已无人知晓;它弹出袅袅炊烟,已无人欣赏。这该有多么寂寞呀!
人来到世间,来到这个茫茫宇宙中,最难摆脱的,就是孤独感。因此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唱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绝唱。因此柳宗元写出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千万孤独。因此,岳飞写出了“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凄凉心境。因此才有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知道了这些,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了。
这篇课文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知己”这一文化意象,主要的写法是把声音可视化的通感写法。
解读了文本,还要看这篇课文在教材中的位置。
这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单元的主要目标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备课时,单元提示是应该首先注意的,它展现的是编者意图,会告诉我们这节课该教什么。
最后备课还要看教学的起点在哪里?也就是学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比如六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古文儿,那么本篇课文的句读和训诂就不能放过。
结合文本解读、教材目标、学情三点就可以确定教学目标了,并设计教学了。
另外对这些经典篇目,我们可以在网上找一下名家的设计或课堂实录,看看他们已把这篇课文上到什么高度了,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王老师的设计就遵循了古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句读、训诂、义理。特别是义理部分设计非常高级,用“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这个大问题统领本环节的教学。
教学设计环节设计好了(两到三个为宜),主问题有了,各环节的处理也要精细。比如王老师在环节三,奇妙设计了这样的小问题:除了高山流水,还有什么?死后,钟子期有什么样的心情?老师读前面,志在太山,学生齐读后面“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等。
这样的文章别忘了设计让学生一遍遍读,不同方式的读,达到当堂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