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佳迅
最近在读苏东坡传。这本书记述了苏东坡这位一代大文豪、政治家、艺术家的传奇人生,写出了知识阶层传承千年的理想人格。其中有一段,是说苏东坡在殿试时写的文章中,杜撰了几句尧和大臣皋陶的对话。而审卷的判官梅圣俞虽然没在书中读过这段对白,却不敢公然提出查问。因为一经提出,则显示自己未曾读过年久湮没的古籍。而他后来向苏东坡问起这段对话,苏东坡承认是他所杜撰,梅圣俞大惊。
读到此处,我正想看看后文中作者对此事的评论,但作者却不赞一词。我觉得,作者既然把这件事作为选材选入苏东坡传,想必不是为了贬低苏东坡,说他考试违规、耍小聪明。那么从这件事中能看出苏东坡的什么优点呢?作者为何不直接指出这些优点呢?
首先,在这件事中,苏东坡的才华是一览无余的。他就像是即兴一样写出了这段对白,而对白的遣词用字,其中蕴含的哲理,就连梅圣俞这等饱学宿儒都觉得确实像是尧本人所言,足见苏东坡的学识渊博。
然后,还可以看出苏东坡的性格自由洒脱,不受陈规所束缚。在宋朝,儒家学说在文学中占主要地位,而儒家主张的就是“述而不作”,它提倡学习、整理前人所作,而不提倡自己创作。所以,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人们所写的文章应该大多数以谈对典籍的见解为主,而很少有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可是,以苏东坡惊人的才华,只研究前人的典籍是不够的,所以他在考试中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最后就是苏东坡的机智。他虽然才华横溢,但也知道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别人看见他的才华。在他写文章的时候,就预料到他要在他自己的观点前面加上“是尧所说”才能引起判官的注意,他也预料到判官为了不显示自己没有读过古籍,绝对不会对他的文章提出质疑。后来梅圣俞向他问起这段对话,他说:“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尔。”这也是一句机智的应答,既不是承认自己错了,又不显得张扬。
这就是我对这件事的理解了。我想,作者之所以不直接道出苏东坡的这些优点,是担心读者会觉得太过牵强。一处留白,使有的人读出苏东坡的机智,有的人读出苏东坡的才华,有的人也可能读出苏东坡的幽默,这也许就是语言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