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
小道周问出这样让老师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在他父亲和大哥看来并不奇怪,这小家伙打小稀奇古怪的问题就多。黄家一直保留读书的习惯,季春自己对理学颇有心得,道琛在父亲的教导下也学有所成,两人要教小小的道周,自然不在话下。
又过了两年,道周7岁,学业突飞猛进,从书院和父兄那里学来的东西已远远不能满足道周求知的欲望。闲暇之余,道周大量阅读“课外书”,渐渐喜欢上曹子建的诗赋,日夜吟诵。季春知道后,很不高兴,大声训斥道周:“子建轻薄子,出语乖张,你怎么能学习仿效他?”道周明白,父亲向来不喜曹植的文风,略有收敛。
后来,道周又偷偷学做诗,季春知道后更为生气。有一天,趁道周外出,季春把道周书架上的“课外书”全部当柴火烧光,换上了他特地从城里买来的理学书籍和朱子的《通鉴纲目》。道周得知后既伤心又感动,伤心的是自己那么多喜欢的课外书从此灰飞烟灭;感动的是家境贫寒,父亲为了自己的学业,居然斥巨资从郡府买来贵重书籍,顿时愧然而泣。
现代人可能会不理解季春为何会对道周那么严苛?这是因为在当时,课外书的范畴比我们现在宽泛得多,几乎四书五经之外的书籍都是课外书,因为科举考的就是四书五经,而且还要以朱熹的注解为标准。朱熹作为南宋最有成就的理学家,儒学的集大成者,其格物致知、天理人欲、伦理纲常的礼教理论特别适合朱氏皇族的口味,况且都姓朱,要不是年代太近,朱元璋恨不得认他为先祖。因此,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了明代科举的考试大纲和教学指导书,是任何学子通往仕途的敲门砖。季春对道周寄于厚望,担心道周沉溺于诗文而耽误了科考,所以烧毁了道周的全部课外书。
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道周潸然泪下。只是,那一年,道周还只是7岁的孩子……
学业之余,季春还教道周学习书法。由于明朝的皇帝多喜好法帖,于是帖学大盛;又因为科举考试要求字体端方齐整,于是拘谨呆板、易于辨认的“台阁体”流行一时。尽管明朝中后期出现过文征明、董其昌这几个有个性的书法大家,但总体而言书风还是“妩媚有余,朴拙不足”。到了晚明,整体书风已经慢慢流于媚俗。
季春善于擘窠大字,一改时下流行的书风。在父亲的影响下,道周另辟蹊径,抛开唐宋,直追魏晋,从钟繇入手,讲究遒劲朴拙,天趣自然。
多年以后,道周终成书法大家,并开创了新一代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