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荣老师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一篇文章,《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创造性驻华与创新性发展》从为什么要进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要义、文化创造性的发展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清晰、深入地阐释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理解,让我受益匪浅。
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已经被我们遗失了很多。我们应该,也必须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身边,在孩子们的身上,开出更加灿烂的花朵。
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重新把传统文化放在了重要位置。于是诵读国学经典成为风尚,最明显的就是中小学课本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增加,在中小学课本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诗词、古文。这也是培养青少年继承传统文化意识的表现。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背书,学习古文的兴趣不高,并没有真正学到传统文化的精髓。面对这种现状,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了一些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一、特殊的语文课堂模式
《弟子规》开篇训诫:“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德才兼备,把德育放在首位,是因为德影响着才的运用,起着统帅的作用。因此,我制定了特殊的课堂模式。早读时的“国学讲堂”讲授十分钟的国学经典名著《增广贤文》《弟子规》《千字文》等的精华部分,或者放着一些经典让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午的时候,我们一起看《孔子传》,从而心中对孔老夫子更加的敬仰。中午上课前的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经典《朱子治家格言》讲授十分钟的小故事大道理,让学生从中体味人生百态,从而学会做人。下午放学前的时间我们一个诵读《论语》。通过种种形式的学习,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知识,提高其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其个人素质,陶冶情操。
二、每逢佳节,怀古论今
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除夕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很多传统佳节,比如端午节、中秋节等,学生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这给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我抓住这些机会,和学生一起过节,进行怀古论今的活动。让他们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节日的相关习俗、相关诗句等,让他们在优美的传说、美味的传统食品中感受节日的美好。并且让学生调研,现在这些习俗我们是否还保留着。如果不是,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留这些传统节日习俗。在活动中让学生既能体验节日的浓烈氛围,又能了解我们渊源的传统文化,一举两得。
三、学写毛笔字,让课堂笔墨飘香
我们班每周有一节书法课,我觉得时间不充分,特意串出一节课,这样两节书法课,孩子们就能够尽情地徜徉在笔墨之中,我本身比较喜欢书画,所以在和孩子们的讲解和交流之中,就更加能够驾轻就熟。孩子也爱上写书法,每每轻柔的古筝曲响起时,孩子们挥汗泼墨的小样,着实令人喜欢。我想,孩子不仅在写字,也是在学做人。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要求自己必须具有非常高的专业素养,不仅要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而且能在教学和对学生的引导中,真正做好身教言教的榜样。因此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诵读一些国学经典,及时播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让他们切切实实地打下传统文化的基础。随时传播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培养孩子学习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力求把有限的课堂时间拓展到无限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切实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培养人文素养,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