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与想法、争论与判断
目录:
引子:
- 是想法决定行为还是行为会反过来影响想法?
- 为什么拿大屏手机的人先嫌弃小屏手机小?拿小屏手机的人会嫌弃大屏手机的大
- 行为影响想法的原因是什么?
- 为什么会引起争论?
- 争论的来源是什么?
- 如何消除争论?
- 我们该用什么来衡量与判断?
行为与想法:
想法决定行为?
有一种烂大街的说法:“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先不谈论这当中的逻辑链的推演,主要是从这句话一窥想法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想法决定行为。
乍一看,这句话好像没什么毛病,大多数人(包括之前的我)可能都是这样认为的,但行为与想法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这两者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有时候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想法。
“行为也会影响想法”这是一个有趣的角度,所以从这个角度简单发散开来谈谈。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想法?
先看看几个简单的引例。
引例1:
最近在公司观察了到了两次有趣的谈话。
拿着6s的A拿着B的6s plus在手上端详了一下,说了句:“这手机屏幕太大了。。。”
拿着6s plus的C看着放在桌面上的D的i7 端详了一下,说了句:“这手机屏幕太小了。。。”
为什么拿大屏手机的人先嫌弃小屏手机小?拿小屏手机的人会嫌弃大屏手机的大?
引例2:
之前我升级了ios11,同事A说ios10有多好多好,干嘛要升级到ios11。
过了一段时间后,同事A升级到ios11的最新版本了,一直在我旁边叨叨说最新版系统有多好多好,让我赶快升到最新版本。
为什么之前觉得新系统很没必要的同事A在升了新系统之后会“鼓吹”新系统的好?
引例3:
两位加拿大心理学家完成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赛马场上人们的奇妙心理:只要一下注,他们对自己所挑之马获胜的信息立刻大增。当然,这些马的实际获胜概率没有任何变化,马还是原先那匹马,站在跟原先相同的赛道上,赛马场也是原先那个赛马场。只不过,在下注者的脑袋里,一买下彩票,这批马获胜的可能性就顿时变大了。
---《影响力》
为什么马没变,却因为赌客下了注之后,那批马获胜的可能性就顿时变大了呢?
行为影响想法的原因:
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
一旦我们作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立刻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说的那样去做。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会想法设法地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显然,一旦做出艰难的选择,人就很乐意相信自己选对了。不光赌马客们是这样,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次地欺骗自己,以便在做出选择之后,坚信自己做得没错。
---《影响力》
解释引例:
现在可以用每个人有"言行一致"的倾向来解释引例当中的问题了。
-
为什么马没变,却因为赌客下了注之后,那批马获胜的可能性就顿时变大了呢?
赌马客的态度之所以发生了转变,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他们作出了最终决定。
一旦选定了立场,即买了彩票下了注,保持一致的压力就逼得人非觉得要跟过去的所作所为站在同一阵线不可。
他们只能说服自己,刚刚做的事选择是正确的,而且,毫无疑问,他们对此感觉良好。
-
为什么拿大屏手机的人先嫌弃小屏手机小?拿小屏手机的人会嫌弃大屏手机的大?
- 因为持大屏手机的人,他先前的行为是购买了大屏手机,在面对小屏手机的人,他会去说服自己和别人,让自己购买大屏手机的这个行为显得正确,同时也要让自己感觉良好。
-
为什么之前觉得新系统很没必要的同事A在升了新系统之后会“鼓吹”新系统的好?
- 这种转变,关键因素在于他升级了新系统的这种行为。保持一致的压力就逼得他非觉得要跟过去的所作所为站在同一阵线不可。
inspire & Deep:
了解了每个人有"言行一致"的倾向这个心理学知识后,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个视角去解释身边很多不同人的行为与想法。
到了这一步,我们就多获得了一个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但这还不够。
其中还有几个点是可以继续延伸与深挖下去的。
- 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想法,那不同的想法导致引起了争论,怎么办?为什么会这样?
从想法与行为的关系延伸到了争论,现在来谈谈争论。
争论:
为什么会引起争论?
争论的来源:对错的定义
因为你把自己的想法定义为对的,与此同时,不知不觉的,你也产生了错的定义即
与自己不同的,便是错的。
这是你衡量自己与别人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的本身有问题吗?
消除争论:用逻辑来审视对错的定义
你往往倾向于用自我的标准来衡量一切,你会根据自己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几乎所有人都是如此。
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信念,这种信念是不正确的。
---《科学与理智》
也就是说,这种基于自我标准产生的对错的判断,即这种标准,从逻辑上来说,是以偏概全的,是不正确的,是不成立的。
那么拿一个不成立的标准来衡量自我与别人还有什么意义呢?
严格来说,没有意义。
简言之,用基于自我标准产生的对错的对错判断,来衡量别人是没有意义的。
也就是说由此标准产生的争论也变得没有意义了。
- 一个人的意见与观点往往是自我的延伸,你否定了他的观点,有时候就相当于否定了他。
- 如果没有了对于对与错的固执,很多时候就消除了很多不必要的争论,甚至全部。
谈完了争论,接下来谈谈衡量与判断
如果不用基于自我标准产生的对错定义来衡量与判断,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来衡量与判断呢?
衡量与判断:
如何衡量与判断?
- 在自己的字典中去掉对与错的字眼,不要用二元的对与错去衡量与判断。
- 可以尝试用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去衡量与判断。
衡量与判断的基础:多元思维模型
《穷查理宝典》中,芒格屡屡提到了一个影响他生活、学习和决策的思维方法,这个思维方法建立在他称作为「多元思维模型」基础之上,他提倡要不断学习众多学科的知识来形成一个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
他说:「长久以来,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它比绝大多数人用的系统管用。你需要的是在你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大多数人都只使用学过的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你知道谚语是怎么说的:‘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这是处理问题的一种笨办法。」
你们必须在头脑中拥有一些思维模型。你们必须依靠这些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你们也许已经注意到,有些学生试图死记硬背,以此来应付考试。他们在学校中是失败者,在生活中也是失败者。你必须把经验悬挂在头脑中的一个由许多思维模型组成的框架上。
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这句话经常挂在芒格的口中,事实上,我也觉得没有比这更能形容知识狭隘的缺陷了,当你手中只有一种工具的时候,你就只能用这种工具来干活,你只有锤子,你就只能用锤子来挖地,只能用锤子了砍树,只能用锤子来开西瓜,当你真实地感知到知识面狭隘带来的窘迫,到那个时候,芒格就会像唐僧一样说「生亦何哀,死亦何苦。当你明白舍生取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之后自然会回来跟我唱这首歌,南无阿弥陀佛。」
--- 《芒格的智慧核心:多元思维模型》CNFeat的书评
总结:
行为与想法:
-
行为与想法的关系:
- 行为与想法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这两者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有时候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想法
-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想法?
- 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
- 一旦我们作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立刻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说的那样去做。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会想法设法地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 一旦做出艰难的选择,人就很乐意相信自己选对了。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次地欺骗自己,以便在做出选择之后,坚信自己做得没错。
争论:
-
争论的来源:
- 因为你把自己的想法定义为对的,与此同时,不知不觉的,你也产生了错的定义即与自己不同的,便是错的。
-
消除争论:用逻辑来审视对错的定义
- 你往往倾向于用自我的标准来衡量一切,你会根据自己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几乎所有人都是如此。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信念,这种信念是不正确的。
- 用基于自我标准产生的对错的对错判断,来衡量别人是没有意义的。由此标准产生的争论也变得没有意义了。
- 一个人的意见与观点往往是自我的延伸,你否定了他的观点,有时候就相当于否定了他。
- 如果没有了对于对与错的固执,很多时候就消除了很多不必要的争论,甚至全部。
衡量与判断:
-
如何衡量与判断?
- 在自己的字典中去掉对与错的字眼,不要用二元的对与错去衡量与判断。
- 可以尝试用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去衡量与判断。
-
衡量与判断的基础:多元思维模型
- 长久以来,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它比绝大多数人用的系统管用。你需要的是在你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 「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大多数人都只使用学过的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你知道谚语是怎么说的:‘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这是处理问题的一种笨办法。」
- 你们必须在头脑中拥有一些思维模型。你们必须依靠这些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
关键词:
- 言行一致
- 以偏概全
- 基于自我标准产生的对错定义
- 多元思维模型
参考:
- 《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
- 《控制焦虑》阿尔伯特•埃利斯
- 《科学与理智》Alfred Korzybski
- 《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