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看这一个个的熊样,说也说不清,教也教不会,情绪也有点低落,都不想说话了。我不说话,你们自己观察行不?不行,当然不行,还得说,苦口婆心的说。孔子说不说话了,也是说说罢了。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
子贡说:“老师您不说,弟子们如何传述呢?”
孔子说:“天何曾说些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在那四季运行,百物生长中,你自己去学,自己去悟,何曾需要天说什么呢?”
孔子为什么不想说话了?两个原因,一是说不清,二是说了效用不大。
说不清,说出来就是错,说出来就是残缺,你说不透,说不全。前面我们讨论过这个问题,语言传达,语言本身只占25%,语境占75%。而在孔子,在中国的话语习惯里,语言可能只占10%,语境占90%。孔子对所有问题的回答,都是因材施教,根据对方的情况,来选择回答的角度和内容。这些回答,被记录下来,再断章取义,换到别的语境中去,意思全变了。
所谓“中国没有真正的哲学”,就是中国人的话语习惯,没有挤干语境水分,只留下精确定义的习惯。我们看西方哲学家的书,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从不同角度讲一个问题,翻了十几页还在讲那一句话,啰嗦到让人受不了!他在做什么呢,他在穷尽一切语境,把所有他的话可能覆盖到的语境角落,全部清扫干净,给你留下精确的定义。
中国文化没有这个习惯,都是微言大义,自己去悟。当然,大多数人都悟不到,悟到的人也悟不全。以至于过了两千年之后,总有人会说:“两千年来,懂孔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我。”那不懂的人呢,又会轻视他的价值,说不过是些格言和道德教训,算什么思想哦!
语言本身也有局限性,所以心学,陆九渊,王阳明,就跟禅宗一样,不立文字。不立文字,说归说,王阳明的弟子们还是给他记述了一本《传习录》,陆九渊呢,他的所有书信都被后人收集起来,照样有《陆九渊集》。禅宗说不立文字,那书店里禅宗的书,还是浩如烟海。正如子贡说的,老师您不说,学生们怎么记述呢?学生学习,总得靠学习笔记呀!
第二个不想说话的原因,是说了效用也不大。你看那子路,对老师最是忠心耿耿,能为老师赴汤蹈火,比亲儿子还亲!他对老师的学问,也是崇拜的五体投地,学习,那是认真得一塌糊涂,传播老师的思想,绝对是不遗余力!但是!他按老师说的做了吗?他若真知道老师在说什么,并且学到了,按老师说的去做,按老师专门针对性的说给他听,特别辅导他的道理去做,他就绝对不会死于非命。子路的学习,也是“道听而途说”,只不过,他是在课堂上听,在课堂外说,老师的思想,入于他的耳,出于他的口,就是没进到他的脑子,知行合一落实到他的行动。
孔子看这一个个的熊样,情绪也有点低落,都不想说话了。我不说话,你们自己观察行不?你看那上天,也没见他说话,四季运行,百物生长,不也运行得很好吗?
不行,当然不行,还得说,苦口婆心的说。孔子说不说话了,也是说说罢了。
我的论语学习参考书: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中华书局出版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注,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出版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中华书局出版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