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花了近两个星期才读完的大作,给我的震撼正如王守仁《读易》诗中所言:“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拖了月余才写完这篇总结,功夫下了不少,可见解还浮于表面,但此书确是近年来少有的值得仔细研读之作品。古者太史公治《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依我浅见,本书可谓“通”矣。本书吸引我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视角独特,高瞻远瞩
作者采用了一种极宏观的世界历史研究方法,或者说采用“上帝视角”,不是为名人将相修史,不独重视某一特定历史事件,而是关注整个人类演化过程中的三个重大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如何改变了人类和其他生物。
正如书中所言:“大多数的历史书籍强调的都是伟大的思想家、英勇的战士、慈爱的圣人,以及创造力丰沛的艺术家。这些书籍对于社会结构的建立和瓦解、帝国的兴衰、科技的发明和传播,可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对于这一切究竟怎么为个人带来快乐或造成痛苦,却只字未提。”本书不但关注人类整体的命运,更试图解读历史发展对于生命个体生活、情感的影响;不仅关注现存的智人这一人种,也关注早已灭绝或正遭受人类影响的其他人种及动、植物物种,如牛、鸡等家畜家禽。虽然作者的观点未必多么深刻,但这种方式对于历史研究的方向不啻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2.观点新颖,引人瞩目
将一个个爆炸性、颠覆性的观点如此集中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如同一场精神上的盛宴。许多观点、理论虽非作者首创,但作者却能在书中系统地梳理、简单直白地阐释,用于验证观点的事例又全都信手拈来。例如作者提出“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智人。”为了培育小麦,人类搞得腰酸背痛,出现大量疾病;整天给小麦除草、驱虫防病、守卫保护、灌溉施肥;永久定居在麦田旁,彻底改变了生活方式;结果饮食并没有更好,民生经济、人身安全并未显著提升;虽然现代社会繁荣富庶,但身为个人的生活水平却较之远古的祖先不升反降,显然“农业革命就是一个陷阱”。
再如作者关于想象构建秩序的观点:“这种由想象所构建的秩序绝非邪恶的阴谋或是无用的空谈,而是唯一能让大群人类合作的救命仙丹”;“人类创造出由想象构建的秩序、发明了文字,以这两者补足我们基因中的不足”;“每一种想象构建出来的秩序,都绝不会承认自己出于想象和虚构,而会大谈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结果”。原来我们生活中的阶级、宗教、权利等种种秩序其实都是想象,正是这些虚构的想象最终变成了残酷且最真实的社会结构。虽然这些观点真是让人难以接受,以前也很少有人会这样告诉我们,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作者说的这些都是事实,从而由衷叹服。
3.知识渊博,才思敏捷
作者从历史学出发,融汇人类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政治金融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对智人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做出了全方位的考察探究及预测。书中引用的数据、结论大都有据可查,而不是仅凭个人简单的臆想,论证充分而令人信服。这方面的例子书中俯拾皆是,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仅就个人比较感兴趣的关于佛教那部分内容简单谈谈。
作者谈到宗教问题时,从多神论到一神论宗教都有所论述,对基督教、伊斯兰教都略有贬抑,对佛教似乎青眼有加。平时我们接触到的佛教总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种口号式的主张,但即使是佛教徒,也大多是和我一样不明其确切含义的。书中介绍:“佛教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苦真正的根源就在于“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于是,心灵变得一片澄明、自在。”这不正是所谓的“Inner Peace”或“内在的从容”吗?原来我们心中那么多的困惑,佛法里早已给出了答案:“痛苦来自欲望;要从痛苦中解脱,就要放下欲望;而要放下欲望,就必须训练心智,体验事物的本质。”作者短短几段文字,就把佛法的奥义揭示出来,于我真有“顿悟”的感觉。
4.条理清晰,发人深省
书中虽然知识点庞杂,但各章之间前后呼应、逻辑紧密、条理清晰。例如书中第一章即介绍了智人超越其他物种、人种站上生态链顶端的历程,紧接着第二章分析智人能够征服世界的原因——独特的语言(认知革命),继而第三章阐释认知革命对智人社会结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影响,之后各章也都采用类似的结构,将历史演进的主体脉络清晰呈现地出来,使得全书整体不失系统性,读者面对浩繁的内容也不至于茫然无措。
本书论断说理过程中循循善诱,多采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层层设问、逐级递进地加以分析,既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又不武断地抛出结论,如书中第六章、第八章关于“平等”和“自由”的探讨,使读者读完后可做出自己的判断。见惯太多“断言式”文章、讲演等,习惯了不加思索地接受别人的思想,此书能带领读者重新开始自己的思考发现之旅,虽然难免还是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观点的左右,但至少经历了少有的思考求证过程。如果我们能按照这种模式,对书中提出的许多问题和涉及的知识领域,深入进行思考和探索,相信对我们都大有裨益。
5.翻译精炼,文笔生动
本书译者是台湾大学政治学教授林俊宏先生,本身学术素养深厚,他的译文文笔流畅生动,非平白直译而很注重语言的准确精炼,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成语、习语的使用恰到好处,确乎给人“信、达、雅”的感觉。相比近年来许多翻译引进的外文图书,此书译文的水平不知高到哪里去了。比如“合久必分只是一时,分久必合才是不变得大趋势”,“烽火遍地、夯平”以及说诸佛菩萨“倒驾慈航”重入世间等处,作者该不至于对汉语、中华文化如此熟悉,想来这样的表达是译者的功劳。我未读过外文原版,不敢说翻译得多么准确,但看来也不会相差太多。
6.不足或疑问之处
书中某些细节不够严谨,不知是作者笔误还是混淆了概念,亦或翻译出版时出现讹误,有待考证,例如:
1)第一章开始的几个时间节点,“135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之后约30万年”物质和能量就开始形成复杂的结构,未加考证,但30万年相对135亿年,变化似乎快了点,时间计算测量的精度量级能否差别这么大?我持怀疑态度。又“25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人类,结果“6万年前”才分化成黑猩猩和人类?显然矛盾。
2)“精英阶层(中国的太监)虽然手中握有权利,但却自愿放弃生育”,无论中外,古代太监绝大多数都是被阉割而非自愿失去生育能力的,若说自愿,只可能是极少数为生计所迫或趋炎附势之人才做得出来。
3)列举考古学家1955年发现的遗址时用到“苏联”的松希尔,虽然发掘时当地属于苏联,可现在苏联早已解体,此处该用新国名代替才更严谨。
此外书中大量引用的理论、事例使作者也存在着花式炫技的嫌疑,如我等知识储备不足的人,如果没有对前后文有详细的研读且记忆力较好,可能对所举事例中的人物、地名等如堕雾中,这无形中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写到此处,又想起十年前前总理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时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星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以往自己太过脚踏实地了,只知关注生活、工作中的琐事,读完此书,我又重拾起“仰望星空、上下求索”的情怀,也许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