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对句子的认识,是听词汇法门,根本不会去觉察句子背后那个意象以及其中的现实情景,比如,你千万不要再对人说什么“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也不要再说什么“人算不如天算”,你这话一出,对方都不想再听下去了,直接将你的嘴皮子关闭掉,听都不听了,其实你有可能仅仅是抛出一个接下去你准备否定掉观点,这开头的词汇还不算是你的观点,但是对不起,听者很敏感,不给你机会说下去,就误以为你在玩说教,误以为你特别肤浅,讲一些没用的,误以为你根本没有思想,根本就是人云亦云。
实际上,如果你面对的听者很聪明,那么当你说出“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他就会问你然后呢,因为他意识到此时还不能判断你到底想说什么,需要进一步了解你的意图和想法,那你就继续说下去,再高一点的境界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然后最高境界又回到看山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他就会问你对这个观点怎么看,你要是没水准说到这里就终结掉了,那聪明人以后不喜欢再听你啰嗦了,不过你要是真有感悟,你可以说,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固定标准,最终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也不是最高境界,因为山水这本身就是虚幻的东西,不就是原子电子组成的嘛,实际上物质是处于激发态的东西,如果物质不处于激发态而处于静态,就会变成真空,物质跟空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这是现代物理学证明了的,那其实佛家说的万事万物都是空,跟现代物理学有不约而同的契合之妙呀,你把山水悟空掉,其实不是山的山才是真的山,不是水的水才是真的水,如此才对,不要妄谈什么最终又回落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样说不究竟的。也就是说啊,山的本质是空的,真实的山就是本质为空的山,这样理解就对了,不要说什么糊里糊涂的最终看山还是山,那就错了!
所以,《老子》为什么第一句话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看看上面那个俗人,你一说起这词汇“看山是山”,什么”人生三重境界“的,他就反感了,他没有意识到《老子》说的这个规律,他只是在体悟”可道之道“、”可名之名“,他完全不知道”常道“、”常名“的存在!后面那个聪明人就能体悟”常道“、”常名“了!但是哲学很玄,句子放到你的眼前,即使你已经顿悟了,你还不一定认得这句子就是你所顿悟的某种境界,就像上面那个聪明人读了《老子》这句话也未必能明白其意思,尽管其实他已经在潜意识里体悟过了!而前述的那个俗人,却也可能是个《老子》研究专家,还写了好几本关于《老子》的解读的著述,但是他压根还没弄明白《老子》中这句话的意思,还在犯这句话的错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