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我的驻村帮扶故事(一)
“那么白净漂亮的房子,我搬进去住弄脏了,舍不得呀……” 陈拾妹老人颤颤巍巍,兴奋地用自己的衣袖擦拭着斑驳发黑的板凳招呼大家坐下,“经常烧柴禾灰得很,坐坐坐,感谢你们啊……”
迟迟不肯搬进新居的陈拾妹老人,在常人眼里有点儿让人匪夷所思!出生于上世纪初的老人,用近百年的时间来“适应”贫穷。长久的艰辛让贫困的种子已经在她的心里生根发芽,她坦然的默认:好孩子是别人的,好房子是别人的,好生活是别人的。这辈子,享福享受这些东西与我无关。
今年已经94岁高龄的陈拾妹,丈夫早逝,一个人带着42岁智障儿子顾庆保生活,娘俩住在上世纪60年代建盖约20平方的土危房中。劳累一生又穷困一生的老人,长寿也许是在靠意志支撑,用她的话说“我不敢病不敢老更不敢死,我不在了,这个憨儿咋办啊……”
驻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来到锅厂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陈拾妹家,陪帮扶干部来、专题调研走访来、确定建房选址来、检查建房质量来、到其它小组走访途中停下来,只要经过锅厂,驻村队员和村干部都会习惯性停下来,看看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尽可能与她交谈几句。在了解到这个儿多母苦的老人家庭和子女的实际困难后,驻村扶贫工队和村上根据政策程序,将老人及智障儿子按户纳入低保兜底,每月每人可领取300余元生活保障(含低保、残补、高龄补贴等),解决了不愁吃不愁穿的问题;将她家住房安全纳入经开区兜底援建保障范围,建盖了约50平方的砖木钢架房屋两间,解决了安全稳固住房的问题。
让大家想不到是,伴随着新房子在家门口的建设,老人除了流露感激感谢外,却是异常的平静,没有想象中自已建盖新房的激动。房子建好后二三个月,老人迟迟不愿搬进居住,村干部和驻村队员多次上门与她促膝交谈,了解到老人的顾虑是觉得房子“太好”,担心弄脏,自己住着“可惜”了!
大家耐心对她做工作:“大娘,现在的农村早就和过去不一样了,人人都可以过上好日子,国家有心也有这个能力给你们更好的生活,这个房子是为你和你儿子建的,你就安心住吧,不住才是可惜了呢……”。老人呢呢喃喃说着感谢之话,“谢谢你们,谢谢党和政府,做梦也想不到有人会为我这个没什么用的人做这么多……”。5月,一个吉祥的日子,老人喊来远嫁他乡的二个女儿及亲友,高高兴兴搬进了新居。
和陈拾妹情况相似的还有陈家村小组年逾85岁的朱巧巧老人,独自带着40余岁的盲人儿子陈建久住在一间窄小破乱的石棉瓦临时房中,驻村工作队和村上同样按政策程序把她纳入兜底保障,为她建盖了新房,按户享受了低保补助。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穷,让人失去主动自我修为的闲心。穷,大家心情都好不到哪里去!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服就吵一架呗!于是鸡毛蒜皮也可以激起狂涛烈焰,一言一语口舌之快也可以促成拳脚相加——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多少都见过邻里吵架的场景。
在我扶贫工作中就遇到一位村民——石坎子村55岁的徐巧兰,独自带着30余岁儿子吕建兵生活,家里七零八落,鸡粪遍地。穷,一度让她对生活失去信心。穷,让她敏感脆弱、猜忌戒备,随时因自卫意识而养成了攻击性脾气,与左邻右舍总是矛盾重重。针对她的情况,驻村工作队和村里动员她异地搬迁进城安置,鼓励她儿子到昆明务工,现儿子月工资收入已是三四千元,解决生活所需还有余钱存下。
他们,只是我们扶贫工作中的个案,许许多多脱贫帮扶的事情正在我们身边发生。位于大井西北部的刘家山,山高坡陡谷深,缺水缺地道路差,山林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业和公共基础设施落后,项目资金人才匮乏,村民思想陈旧保守,迫于生计大多数群众长年在外务工,贫困就好像一座搬不了的大山一样压在干部群众心间。据统计,在经开区挂钩帮扶之初的2017年12月底,末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尚有183户592人,贫困发生率25.5%。经过一年多脱贫攻坚,2018年底已有116户393人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贫困发生率下降为4.3%。2019年预脱贫58户178人,贫困发生率将降至1%,实现深度贫困村刘家山整村脱贫目标。截止到2019年6月,刘家山村易地搬迁安置84户,危房改造229户(新建85户,维修加固144户),按脱贫攻坚的要求已消灭了C、D级危房。对国家政策性补贴后仍然无力进行危房改造的14户困难人群(新建7户、维修加固5户、边缘困难2户),驻村工作队经认真识别调研,进行兜底援建,为此计划安排的资金约40万元。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多方努力下,经开区将由少数公务员承担的“挂包帮”任务变成“管委会统筹、部门帮组、个人帮户、全员参与”的脱贫攻坚帮扶新格局,帮扶责任明确到经开区各部门,细化到每个干部职工,实现了大帮扶、大扶贫的良好局面。
“打牢两基础,破解水难题,念好山字经,做强打工牌”二十字发展方针已成为刘家山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共识。两个基础首要的是强基固本,以6个支部15个居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及支部规范化建设为依托,夯实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党建基础;以“组组通”道路硬化为突破口,解决“晴通雨阻”出行难,完善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打牢发展的硬件基础;以“五小"水利建设特别是小水窖建设为重点,采用“围、追、堵、截、节"等综合措施破解水难题;围绕山地、山林两篇文章,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林间经济,念好“山”字真经;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职能技能培训,强化外出务工的组织化,将外出务工作作为一项脱贫攻坚支柱产业扶持发展,做大做强打工牌。成立刘家山村雾姑养殖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在高海拔的雾姑、陈家村试种西归、旱烟,在河谷、山间引种紫山药、大树青椒、小米辣,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订单饲养野猪、林下养鸡、养羊牛,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为夯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奠定基础。
自2018年起,经开区为刘家山脱贫出列安排的300余万元帮扶资金将根据帮扶计划陆续到位,用于刘家山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全力支持帮扶对象脱贫解困,目前帮扶项目正在启动,成效可期。动员经开区帮扶单位个人及驻区企业捐资捐物30余万元建立的爱心超市已经建成,“支部争红旗、干部争标兵、群众争积分”正按照大井镇党委政府的要求有条不紊推进。自2017年春节以后,经开区28个部门400余名干部职工(刘家山村帮扶干部有11个部门160余名)多次深入帮扶的贫困户结穷情,送真情。亲切的话语,真诚的微笑,真心的帮助,尽其所能的资金投入,让村民与驻村队员、帮扶干部之间渐渐没有了民与“官”的敬畏感、城与乡的疏离感,驻村扶贫工作队给了村民们一种信赖,一种温暖,一种期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商讨脱贫之策、共谋发展之路、开导邻里和谐,群众更加欣然接受。
今年6月下旬,持续的干旱后是50年未遇的大暴雨,一夜降雨近百毫升,山洪突发,毁田冲路,驻村队员和村干部查看灾情又来窝厂、石砍子村民小组,见到了住进新房的陈拾妹老人。坐在遮风避雨、安全可靠的新居门口的老人精神了许多,那种局促不安的感觉少了,她对现在生活很满意,唯一担心的就是自己百年之后“憨儿子”怎么办。驻村队员和村干部请老人放心, 让她安享晚年,既便她不在了,儿子也会按政策得到照顾。这个月,徐巧兰也回到了老家,收拾家什准备进城,过去有些咄咄逼人的徐巧兰此时却喜笑颜开、和颜悦色地对邻里乡亲说:过去简直是穷“呲”(方言,暴躁易怒)了,脾气不好,多有得罪,希望你们不计较啊,到县城么来我家玩……
道路硬化、易地搬迁、发展产业、环境提升、乡风和谐……看到刘家山的蜕变,我因自己带头驻村帮扶,做了这些许“对社会有用”事而感动,而这样的“有用”,如果没有伟大祖国今非昔比的经济实力、心怀天下的悲悯之心,没有经开区人力物力财力的真帮实扶,空怀一腔济困帮扶的我们,对群众的困难也只能身同感受、力所不能!
从泥泞到坦途,路,是刘家山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路,更是一条人民群众从自卑到自信,从忍辱苟活到自强自立的“心”路;房,是村民“住进”新生活的房,更是人民群众与祖国同频共振追寻美好生活的“心”房!
作者:阿拉丁(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拆迁办主任,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驻会泽县大井镇刘家山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