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路遥先生的《人生》,不到第六章,一股浓烈的矛盾的味道便扑面而来了。“生活本身的矛盾就是无所不在的上帝”,站在生活的岔路口,总有人踌躇不前,不知向左向右,向前不敢向后不甘,他们错过的风景注定比他们所遇到的矛盾要多的多。
最明显的矛盾当来自男主人公高加林身上。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当了三年民办教师,不料第三年被村里的“大能人”高明楼一手“操办”,他的二儿子三星顶替了加林的位置,加林的矛盾之路由此而启。
高不行低不就,他不愿和父母一样被绑在黄土地上,父亲劝他“人活得低了,就按低的来”,可是他有真才实干,他想逃离这苦命的农民命运!但好梦难圆。他不愿下地,可是已然没了工作,不干活的农民是遭不住闲言碎语的,何况家底本就薄;在集市上卖馍时他内心矛盾,挣扎,几番想逃走;在桥头情不自禁亲了对他示爱的巧珍后,他也矛盾,“他感到这样一来,自己大概就要当农民了”,可是他越发的爱这个女子了;后来在黄亚萍和刘巧珍之间,他也矛盾,一边是前途光明的大城市,一边是他疯狂想逃离的小村子。爱情与梦想,总是站在左右两个岔路口等着他……
人总是要做出抉择的。加林开始疯狂下地,且“巧珍已经怎样也不能从他心灵里抹掉了”,爱情唤醒了他对土地的感情,“他本来就是土地的儿子”;后来叔父光荣返乡,马占胜为了巴结他们,一手“操办”替加林在城里谋了个文职,加林毫不犹豫地去了城里,因为“他内心里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幻想之火,根本没有熄灭”,他虽然满身黄尘,但他不相信自己永远就这个样子了,他一直在等转机罢了;在城里遇到老友亚萍,亚萍向他诉衷肠,表爱意,她希望加林和她回南京发展,加林呢,最后还是选择了亚萍,亚萍在大城市,那里有他取之不尽的梦想沃土,况且他们曾有美好的回忆,他会爱她的。
毫无疑问,黄亚萍和刘巧珍放在一起比较,不平衡是显而易见的——在他最初的考虑中,倾向就有了偏重。
加林的前途就平坦了吗?没有。最后他被举报“走后门”,落得个回乡归队当农民的下场。加林有错吗?我不敢站在道德上说什么,矛盾不是他制造的,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有梦青年,是生活,是时代,把他夹在了城市与农村之间,夹在了理想与现实之间,唯一的错可能就是错过了心爱的巧珍吧。
矛盾不止降临在加林头上,亚萍也深受其苦。她爱加林,爱他的才华善良担当几乎爱他的一切,但独独加林是农民这件事她无法接受。她吃不了苦,也不愿吃苦,更不忍加林浪费他的才华,她矛盾至极。
这是不言而喻的:她真诚地爱高加林,但她也真诚地不情愿高加林是个农民!她正是为这个矛盾而痛苦!
她爸爸给出了答案:“不要抱怨生活,生活永远是公正的”。她若选择加林,就必须接受他是农民这件事。反观巧珍和克南,他们都坚定地为了爱的人能够幸福快乐、前途坦荡而退后一步,他们不是不矛盾,也并非不痛苦,而是因为爱,化解了矛盾。
我认为《人生》最大的矛盾便是它本身。这部小说的背景设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商品经济活跃的中国城市和被这活跃打破保守的中国农村。文明和保守的冲突,城市和农村的落差以及人们心中的等级观念贯穿小说始终。
而加林恰恰是这一城市与农村刚刚“交手”的时期的农村知识青年,他被城市的文明深深吸引,同时也承受着城乡差异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刺激。加林为了用水健康往井水里加漂白粉,却遭村民抵触,加林无奈道:“现代文明的风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吹到这落后闭塞的低地方?”巧珍刷牙也遭村里人的闲言碎语,连她的父亲都说不是文化人净做什么“洋事”;旧式的恋爱观婚姻观让巧珍和加林吃了苦头……
在城市文明和乡村保守的巨大矛盾冲突下,无数大大小小的矛盾时刻上演着,它们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上,令人踌躇,焦灼,苦恼,痛苦。“多好的娃娃啊!”顺德老汉叹惋道。加林泣不成声,这个理想主义者褪去了骄傲,接受了现实,扑倒在乡土上。这是小说的结局,而加林的人生还没有结束,他错过了巧珍,可是他还那么年轻,我想往后他会更知道如何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平衡。
人生处处是矛盾,“如果不确立并坚定自己的生活原则,生活就会不断地给他提出这样严峻的问题,让他抉择”。生活给我们制造矛盾,但我们有权选择如何解决矛盾。平衡理想和现实这对矛盾,也许真是人生的一个必修课。
仅代表个人观点.
不当之处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