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瘦身男女》。
有时候,不是出身和才华,而是自制力决定了你成功与否。
文/肖锋
夜跑成为部分白领生活的标配,跑完秀一下也是标配。好玩的成都人自然也不例外。组织者称,这能让更多人从麻将桌解放出来,把人们从“手机控”中解救出来。
一次成都采访,偶遇“跑客”高新分会负责人、江湖诨号“高新疯人院院长”的小哥,他说成都“跑客”组织性很强,高新分会200多人,又分为小分队,称“分舵”,二三十个人一舵,跑时前后照应,领队还会打头灯,男女搭配;每年会有一次“跑客”大会。
夜跑成了这帮人的生活方式,晚上跑5到10公里,再做些事情,然后睡觉,非常健康。小哥微信上发我《夜跑准则》,有板有眼,条分缕析。
中产跑步潮蔚然成风,有人还升级为“跑马”,这与一个群体的内心动力有关,也与其组织能力和规则意识有关。有动力,自组织,又健康,这种事没什么好嘲笑的。爱秀怎么啦?至少能把你从懒床上揪起来。
自制力决定了你成功与否
BBC的《56UP》跟拍了49年,探讨穷人与富人到底差别在哪里,其中一个发现是:一个人的体重与他的社会阶级是对应的。
在片中,精英阶层到56岁依然保持相对不错的体形和身材,甚至说得上是修长精干,无论男女。
而底层长大变老的男人们,几乎都成了胖子秃子,虽然他们年轻时有几个甚至说得上相当英俊帅气;而妻子们每个体形都走形得相当厉害;底层的孩子们绝大部分也是肥胖的,虽然现在他们还只有二十来岁。
可见,精英阶层在身形锻炼、饮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远远强于底层——自制力是不是人们成功的重要特质?
穷人甘愿做“沙发土豆”,大量消耗垃圾食品和含糖饮料,其实在体形的背后更是他们的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律自强的精神。自律与否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包括运动,当然也包括学习和无休止的自我进修。
所以现在有人说,你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你连冬天早晨起床都起不了,你连一天一次的跑步、一周一次的游泳都坚持不了,你如何有毅力去控制人生?
有时候,不是出身和才华,而是自制力决定了你成功与否。
你越跟人比烂,你就会变得越烂
中国中产为什么要奔跑?因为自律,因为要让自己处于奔跑状态。他们不断进修和参加读书会也是一种奔跑。
共享单车成为都市人“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但单车被乱摆放、骑回家甚至大卸八块时有发生。有人说,共享单车在测试中国人性的底线。像所有社会试验一样,这种试探中国人性的试验注定会失败。这是一种夸大的说法,不是吗?
时至今日,中国人这个脑洞大开的共享试验正在走向成功。为什么能这么说?因为加入竞争的团队越来越多。资本方都不是傻子。
应该看到共享单车积极的一面,“摩拜猎人群”等民间自发维护的行为,代表的是正能量。共享创业无意间在鼓励向善的力量和建立规则。当然,关键要看力量对比,理性、建设性的人也要团结起来;也要有救助穷人群体的力量,而不是一味指责。这就是所谓“包容性增长”,就是所谓“中产社会”。
说到底,社会共享思维需要以规则、秩序、信任作为基石,并由此培育公共文明和契约精神;否则,就会沦为全民互害,跟人比烂,你越跟人比烂,你就会变得越烂。
社会在呼唤一个物质上实现中产的阶层尽早成型,还期待这个阶层实现精神上的理性和建设性。只有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行动能力、敢于为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去斗争的中产阶层,才是中国真正的希望。
中国在呼唤“中产社会”。
“向上爬”从来就是阶层升迁的动力
中产者的信念力量,就是中国主流的进步力量。这与西方教科书上所描述的“中产阶层”不同,他们不是“政治冷淡、经济热络”,不是虚浮的时尚跟风者,他们还在打造公平正义的社会。
中国中产尤其新中产(有别于小业主、小老板和体制内人员的专业知识阶层),他们是中国上行社会的动力和践行人。这是另一场社会进步的“马拉松”,路途漫长但希望在前。
每天规定自己跑多少公里,每周规定自己读多少书,每年规定自己参加多少次分享会,甚至规定自己挣多少钱,这些都是自律。这样努力下来,于个人于社会都有利,为何不鼓励?
中国中产正奔跑在阶层的阶梯上。想当初,潘石屹从甘肃天水一个“地富反坏右”子弟,考上大学,创业成功,娶海归妻子,儿子上国际学校,可谓实现了个人身份的三级跳。西方社会“三代打造一个贵族”的定律被打破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有人一生变换三次阶层身份。“向上爬”从来就是阶层升迁的动力。
未来中产社会就寄希望于中间阶层的壮大,寄希望于越来越多的草根阶层的精英分子跃升进更高阶层。
中产需要奔跑起来,中国社会需要奔跑起来。如果大家都不跑了,停下来嘲笑那些奔跑者,这个社会离停滞也不远了。
(本文转载自网络。关注紫云网,更多好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