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这个周末,我来简书刚好三个月了。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有几点感想与你分享。
关于写作时间
来简书后,日子变快了。
每日清晨四点半,天微微亮,我就爬起来,带着梦里的朦胧,睡眼惺忪,大脑一片空白,跌坐在椅子里,开始了写作。
通常在写之前,脑子里的故事已经酝酿几天了,像一个木偶瘫软在墙角,开始动笔后,一根主线把木偶拎起来,它立刻鲜活生动地跳起舞来。
这真是件有趣的事。我这个菜鸟,初到简书时,只是觉得好玩,被这里朝气蓬勃的人们抓了眼球,当时告诉自己,为什么不试一试?
本来有一百多篇存货,可以慢慢调出来重新改造,然后出笼。但是,随着粉丝的快速增加,突然感觉肩上有了责任,再看那些去年写出的文章,无论如何觉得拿不出手了。
关于读书
怎么办?加紧充电。把最喜欢的作家搬出来,重新开始精读他们的作品。
以上这本英文书,怎样才能成个作家?是对我最有帮助的一本书。里面提到每天写作的最佳时间就是清晨,什么都不要做,保持大脑皮层潜意识中的混沌状态,直接开始写,不用担心写出来的不满意,写完之后再慢慢回来仔细修改。
王安忆,擅长描写恢弘的社会场景,从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开始,把时代一一呈现。余华,冷静到读他的作品时后背一阵阵发凉。
鲁迅,撕开生命浮华的外衣,把溃烂和褥疮统统亮相。鲁迅说,我不单是无情地解剖别人,更无情地解剖自己。他在给许广平和其他朋友的信中,曾反复强调,自己的思想过于黑暗,觉得身后仿佛有鬼跟着,总是拖着长长的黑影。他看到了自己灵魂里的残疾、黑暗和肮脏的,但他不回避这些,他正视自我内部的疾患,这是了不起的一种眼界。
叔本华人生的表象和本质一书,他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因为欲望太多而加重痛苦。人生在欲望和无聊之间摇摆,无论哪一种都是痛苦的。我认为,每个写作的人都该系统的读一下哲学,哲学会使你的故事富有内核。
精读了一段时间后再下笔时,文章稍微有了些厚重感,不再像水上漂了。
最想感谢的人
最感谢三位编辑,一个是时差党主编宁曾,另外两个是谈写作的主编驿路奇奇和副编零露-清扬婉兮,她们不断鼓励我,并坦率提出看法和建议。从未谋面的简友三儿王屿,和我在结构上交流的最多,细读文章,认真推敲,然后使文章首尾呼应,靓丽登场。
最需要感谢的人是简叔,在第一个月时,就收到他的打赏。然后就在上周,又一次收到他的十元打赏。我终归是个俗人,本已过了喜欢钱的年龄,但是收到打赏,仍然会喜笑颜开偷着乐三五分钟,就像多年前第一次收到稿费的那种欢欣。镜子里斜斜看去,那个女人仿佛又做了回新娘般充满了喜悦和憧憬。真是幼稚的了得!
奇怪的是,鼓励之后,得到更多信心,写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以前写作,追求的是文笔流畅即可,现在发现,文章要余音缭绕才是目标。于是,每个字是否取舍,每一段是否值的存在,为什么要这么写,为什么是我来写,我可以写出怎样的不同,我到底想在这篇文章里表达什么,到了修改阶段,这些问题逐一跳出。
关于内在精神的体会
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自我,都有其内在的经验,以及内心的生活,无论年轻还是年老,都是如此,关键是我们听不听从内心的召唤。按鲁迅的解释,内心的声音可以来自生命本身,这就是中国哲学所强调的心里面那善的声音,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内心的声音都会出现,它告诉我们这样做,对还是不对,并等待你的内心作出抉择。
我想说现在正进入一个倾听内心声音的时代。里面的声音一旦越来越响亮,外面又有倾听和配合者,并不断地有人站出来呼吁人应该如何活着、如何有意义地活着,现状就会发生改变。
想写出有重量的文字,就应该多关注内心的争辩和较量,就应该在作品中建构起这种独特的内在经验,惟有如此,文学才能有效地分享存在的话题,并为当下人类的存在境遇作证。
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觉得,我们面临的困难不是知识的困难、智慧的困难,也不是才华上的困难,而是心灵的困难,即一个写手不知该如何定位自己的心灵,不知如何在写作中使心灵变得有质量。
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
简书三个月,令我的生活重新格式化,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一切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精神方面,身居海外的华人,潜意识里满满的都是故乡的亲人,年迈父母和家人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我们的神经,以前花大把的时间沉溺在朋友圈里,孜孜不倦的分享和搜集,以解思乡之苦。
习惯了写作后,感觉精神上被占据得满满的,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多愁善感,人间烟火气也渐行渐远了,照照镜子,有点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气质了。
我的每一篇文章写完后至少修改十遍以上,因此电脑上打字的时间过久,需要时间让颈椎恢复。
于是,林中散步一小时和瑜伽半小时成为每日必做的运动项目。
林中散步养成思考的习惯,缓解视力的疲劳。练瑜伽后我发现自己变得心静了,心静方可生慧,有时在瑜伽的冥想和放松中,一篇文章的构思就浮现出来,打开手机,用语音收录下来,等待着进一步地酝酿和沉淀。一静一动,使大脑呼吸自如,写作也随之渐入佳境。
如果说,西点军校培养了最出色的军官,那么简书就是培养作家的摇篮。不管男女,不分老少,来到简书,焕然一新。
昨天有人约着出书的事,看来那个作家的梦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