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不怎么酷的事情,就是到现在,我也不会骑摩托车。
我父亲很喜欢摩托,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大概也是个时髦青年,戴个墨镜、留一头乱发,骑一辆铃木。有时候他会用摩托车载着我风驰电掣的出去玩,也会偶尔去学校接我回家。只不过,有一次他到家以后,发现我并没有在后边的座位上,因为在半路我就被甩下摩托车去了。
十几岁的时候我试图学着骑摩托,第一把就把油给大了,车子窜了出去,而我则安稳的站在原地。可见,我这个人从小就惜命,第一时间就跳车了,而那以后也再没有人让我骑摩托了。
总之,摩托与我似乎没什么缘分,但是这不妨碍我欣赏骑摩托车的人,并想要一台好看的摩托车,哪怕只是摆在家里看着——可作为一个摆设,哈雷戴维森实在太他妈贵了。
去年我在电话里跟我妈开玩笑说,我可以买个摩托上下班,被臭骂了十五分钟,言说我都三十岁的人了还每天想点不正经的事儿。
似乎有整整半个世纪,摩托车都作为青春与叛逆的ICON。
直到现在,我们还能在台湾获奖的大众银行广告里,看到几个不肯服老的老家伙,扔下药片去骑摩托车环岛旅行。
在录像厅时代,我们看过很多港片,比如《阿郎的故事》《天若有情》《烈火战车》……周润发和刘德华那个时候太帅了,又青春又热血,而每一个常胜的车手,都是大家眼中的英雄,而他的身边总有一个反对他骑摩托的女朋友。影片传达出来的大概感受就是,骑摩托车跟混黑社会一样,基本上不会有好下场的。
翻开摩托电影史,我们还能看到《逍遥骑士》里初出茅庐的杰克尼克尔森、《飞车党》里如日中天的马龙白兰度、《斗鱼》里面孔还英俊完好的米基洛克、《摩托日记》里由加西亚贝纳尔扮演的切格瓦拉……他们都是一个时代的荧幕英雄和叛逆偶像。
在侯孝贤的电影《最好的时光》里边,张震用机车载着舒淇在台北的街头驶过,晚风把两人的衣衫鼓起,又拂乱了舒淇的头发——那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长镜头之一。所谓“最好的时光”,也在我心里留下一种印象,那种感受就像是你骑着摩托行驶在时间的河流里,路过无数的绝美风景,而你却绝不驻足停留。因为你知道你将在这条路上一直驰骋下去,直到时间的尽头。
另外还有一部片子,叫《世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World's Fastest Indian)。第一次知道这部影片是在一个很酷的朋友的签名里看到的,当时很好奇印第安摩托是什么东西?然后我就找来这部片子看了,安东尼霍普金斯老爷子主演,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的是新西兰赛车传奇人物伯特·孟若的故事。
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已经年近古稀的伯特,带着自己用了一生心血改装和测试的印第安牌侦查摩托车,来到美国犹他州邦威尔盐滩(Bonneville Salt Flats)参加摩托大赛。
当时没有人会相信,这个颤颤巍巍一身是病的老头儿,骑着这么老旧的一款摩托车,能够赢得任何比赛。但是伯特却做到了。
1962年,他带着自己的青春梦想和他850CC的印第安摩托,在巴纳维亚盐带平地上疯狂的加速,最终以288公里/小时的成绩创造了当时陆地速度的世界纪录。而后来的9年里,他一次又一次的刷新自己的纪录。他在1967年创造的,295.453公里/小时1000CC以下的最快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我不觉得这是一个励志电影,我对伯特充满艳羡,一个人能够拥有一个一辈子都为之奋斗和追寻的目标,是多么幸运的事情。这些人,他们很早就知道了自己能够在哪一条路上肆意狂奔,把他人远远的甩在身后。这条路也许孤独且漫长,但却是属于他自己的路,而他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
顺便说一句,前文提到的那个用这个片名做签名的朋友,现在远在太平洋的帕劳岛上,做了一名水下人像摄影师。曾经和我一样贪酒好色的他,由于经常从事高强度的水下作业,如今成了一个黝黑精壮的汉子。
他们的工作室叫HiCamera,是第一家华人的开放水域摄影工作室。